神州乐器网讯 “那么多事情要做,那么多事情没有做成,这就是人生。”在华锐风电解约门处于风口浪尖之际,华锐风电大股东之一的阚冶东在微博上写下伊丽莎白·泰勒的这段文字。
5月8日,华锐风电确认,已经致电与今年校园招聘的350多名学生解约。解约门事件背后,是风电行业整体从辉煌期进入寒冬的缩影。在此之前,三一电气曾有销售部裁员30%的传言,而在2011年11月份,国内风电制造业亚军金风科技已与数名毕业生解约。
“2011年风机制造商很辛苦,但2012年大家会更加难过。”5月9日,运达风电华北区域总监金立萍坦言,除风电投资下降、产能过剩、整机价格继续下滑、电网脱网门事件等不利影响外,风电整机制造商被迫转身为风场开发商,成为行业的沉重负担。
从南通到盐城、连云港,有风场的,包括靠近风场的县市,风电产业园遍地开花。这其中,大丰划给金风科技,东台则为上海电气,国电联合电力则将江苏基地放在了连云港。
风场开发的秩序是:五大电力集团或地方国企拿下风场资源,而后再对风电整机制造厂商进行设备招标。现在规则已有转变:整机厂商迫于压力,拿下风场资源,建设完成后再打包转让给投资商(五大发电集团和地方国企),以换取整机订单。但无论是谁拿下风场资源,建立总装基地均是地方上要求的“硬约束”,否则很难拿到风场开工路条。
“这种现象在国内十分普遍。”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施鹏飞很无奈,“2009年国务院38号文予以禁止,但也没有管住。”
总装基地“遍地开花”
“我们在宁夏有个总装基地,规划产能是100万千瓦。”金立萍表示,国内部分的总装基地布局相对理智,但部分则是出于无奈。“总装厂没有配套企业支持的话,很多配件都需要运到当地。”
与国际同行制造基地布局一个点不同,中国风机制造商在国内的基地“遍地开花”。如国电联合动力在全国即有五个整机基地,长征电气在全国布有三个基地;仅在甘肃酒泉一地,华锐科技、金风科技、东汽集团均布有总装项目。
国内一线风机厂一位区域负责人透露,目前国内风电整体厂商产能过剩,为此只能努力寻找风电资源以换取订单,如在贵州一地,已有明阳、联合动力、运达、东兴风盈、天威、银河艾万迪斯等多家整机制造商云集,“但生产基地重复布局,对企业而言已是巨大负担”。
以风电资源吸引能源巨头,以能源巨头吸引设备巨头,进而集聚配件厂商,各地培育风电产业路数相似。如今,中小风电设备企业为消化库存和维持订单增长,开始投入到抢夺风场资源的白热化竞争中。
施鹏飞忧心表示,整机制造商投入到风电场开发中,或有利于捆绑风机销售,但“如果制造商变成了开发商,资金链一下子拉长不说,他有足够的资金去进行主业的研发吗?”
过剩的现实
4月份国家发改委第二批拟核准的1492万千瓦风电项目,已比去年2883万千瓦的批准项目减少五成。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施鹏飞表示,电网“十二五”期间1亿千瓦的并网目标,扣除风机已安装容量,依照国家相关部门的
配额制计划,2011-2015年平均每年的风电建设规模在1500万千瓦左右,远低于2010年1893万新增装机容量。
据2010年统计数据显示,中国风电设备制造企业按规划规模投产后,风电设备年产能已达3500万千瓦,产能过剩已很明显。
“过剩的产能带来的是拼刺刀的价格战。”金立萍以1.5MW的机组举例,2008年为8000元/千瓦左右,现在只能卖到3600-3650元/千瓦,三年即实现价格腰斩。
以两大巨头为例,金风科技净利润为6.07亿元,比上年下降73.5%;华锐风电净利润7.76亿元,同比降幅达72.84%。金风科技2011年利润中,转让风场收益即达3.87亿元,占整个营业利润的55%,风机零部件以及相关服务利润仅3.11亿元,可见利润之薄。
由于五大电力集团为风场资源的主要开发商,“捆绑央企”成为一个“理性”的选择。
依托母公司国电集团,联合动力在去年获得85%的装机增长,增速远超过各大厂商,成功跻身国内三强。加上华锐风电和金风科技,三强占据去年国内新增风电装机容量的50.3%,留给剩余80家左右风场厂商的市场空间已不大。
“更糟糕的是,开发商甚至要求风机厂商垫资建设风电场。”有风电制造商负责人透露,云南泸西县永三风电场的开发商,即要求整机制造商中标后需交15%的现金保证金。但中标后不给首付款,吊装完成、直到运行240小时后才给部分设备款。该人士解释,这样一定会将设备做烂。“整机设备商只能让零部件供应商压价,最终形成恶性循环;微薄的利润也难以支撑高投入的研发和银行融资成本,品质如何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