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乐器网讯:这不是一场震动,也不会是一个转折。
沸沸扬扬的《金陵十三钗》与八大院线“分账保卫战”,以张伟平的“胜利”收场。新画面要求的分账比例从现行的43/57增加到45/55,被折衷处理在5亿票房内,超过部分比例变为41/59。这似乎在向好莱坞的梯级递减分账制度靠拢。
而与此同时,电影局下发了“促进电影制片发行放映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其中“电影院对于影片首轮放映的分账比例原则上不超过50%”一条,令尚未平息的口水战波澜再起。
相似一幕曾在2008年上演。《满城尽带黄金甲》要求片方分账比例由41%提高到43%,引发影院不满。事后,电影局颁布了类似的指导性意见,提出“制片方原则上不低于43%”。
看起来,从计划经济时代片方33%分账至今,政策一直在向制片方倾斜。关于“院线发展遇寒”的评论甚嚣尘上。广东省电影公司总经理赵军在微博上预测文件的影响:“制片人、导演、演员酬金上涨,影城投资慎重,发行放映更趋效益至上。”
但实际上,风波引发的变化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并没有什么实质性影响。”一位院线负责人告诉本刊,“大家对数据有一些误读。”
首先,公文中的“分账比例原则上不超过50%”,指的是“电影院”,而非院线。在现行43/57分账比例中,43%归片方,57%属于院线和影院。院线作为一个中间商,约收取7%,另外50%归属影院。简言之,即使按文件来,数字上并没有什么差别。
在抑制影院的同时,文件第四条提出,“待制片发行放映利益调整到合理水平后,电影院广告放映经营权逐步回归到电影院,制片方不再经营贴片广告。”现行贴片广告模式由制片方和影院共同运营,片方5分钟,影院5分钟,另外还有不超过5分钟的电影预告片,利润可观。这一条,旨在平衡影院与制片方的利益。
但真正的制衡源于市场的成熟,好莱坞工业体系坐标有着不可替代的根基。在发行沟通机制难以建立的情况下,谈论梯级分账的趋势仍为时过早。
从2011年1月至今,中国内地票房已达120亿元人民币。截至今年9月,新增影院600家,今年整年预计会增加1000家影院,届时银幕数近1万块—从2002年院线制改革到2010年,增加的总影院数量不过1000家。
这正是国内院线会“强势”话语权的证明。在增量市场,影院的发展对票房的提升作用非常明显,不仅来自于影院和屏幕数量的增加,还有去年《阿凡达》引发的高度数字化风潮。随着数字拷贝代替昂贵的胶片拷贝,许多中小成本影片得以全国发行,并能灵活进行加场排映。
2006年的票房黑马《疯狂的石头》,由于使用胶片拷贝,影院着急加场也只能先等加印拷贝。而凭借数字拷贝,今年已创下3.3亿票房的《失恋33天》,上映首日便可实现由6000至6500场加至9200场,最高一日甚至全国排映达到约17000场。“在早几年,票房再火也做不到这个数据。”业内人士说。
事实上,任何一种电影业分账体系,都是影院与片方的话语权的真实体现。和中国内地影院占更大权重不同,在好莱坞,影院和片方势均力敌。美国电影市场经百年发展,趋于饱和,拥有较稳定的观影人数,每年约100多亿美元票房,上下浮动两三亿。饱和市场因为容量有限,票房浮动主要取决于影片内容:好电影会有更好的票房。
在这种利益关系下,美国的票房分账方式一般是在每部影片上映前,由发行公司和院线具体谈判。绝大多数情况下,采取90/10,或70%保底的模式。在90/10模式下,一部影片在一家电影院的总票房收入,减去必要固定开支(租金、设施、银幕数等),再乘以90%,便是发行商所得提成。70%保底模式则是总票房直接乘以70%(通常在60%至70%之间)。发行商会计算两种模式的收益,取最大者。
以《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为例,前三周采用90/10,第四、五周为60/40,第八周以后为35/65,时间越长,电影院分成比例越高,以鼓励影院更久地放映影片。《金陵十三钗》新画面和院线在五亿票房之后采用41/59,也有同样目的。一般情况下,一部影片从上映到下画,全部票房收入在发行方和电影院之间的分成,大致为50/50。
这种梯级递减的分成方式在国内无法推行,除了增量市场还有一个特别原因:北美首周票房通常占一部电影最终票房的3成,而大部分内地电影,首周票房约占最终票房的一半。一些电影由于口碑不佳,或档期遭遇劲敌,第二周票房会急剧下滑。
国内电影的增量市场还会持续多年,终端发展对电影制作的数量和质量都有更高要求。事实上,分账比例不应成为决定电影收入的最重要因 素。
一方面,电影制作方应逐渐减少对票房收入的单一依赖。在好莱坞的成熟工业体系下,一部电影的票房分账,占这部电影整体的收入比例并不特别高。其更大的收入比例来自于“后电影院市场”,即诸如收费电视、网络版权、DVD、衍生品等渠道。而在国内,盗版影响音像版权市场,衍生品尚未成气候,制作方把电影成本回收押宝在票房。这个高风险方式也导致行内非常看重分账比例。“如果电视播出、音像、网络这些后电影收入不能向好莱坞看齐的话,仅仅只谈电影票房分成意义不大。”某院线方人士告诉本刊,“制作发行方应该积极去拓宽一部电影的收入来源,当然,也需要政策和行业的配合。”
此外,对发行方来说,良好的沟通机制能最大程度保证票房回收。香港主要的五条院线,若同档期内有几部电影,通常会一起讨论每部影片该占的银幕数,根据大家的预期和发行方达成共识。如果有两部强势的电影出现在同一档期,院线方会计算同天上映的影院空间承载力,不够的话,按照先大后小进行排列。“基本原则是尽量去照顾影院最大的收益,其实就是照顾到观众的观影选择,最大程度保证票房。”一位来自香港院线的人士告诉记者。
但在院线看来,电影制作方和放映方在排片问题上,还未形成良好的沟通机制。电影档期是由发行方和各个院线单独约定,鲜有机会共同协商。“在一个飞速发展的市场,大家没有精力顾及这个问题。”这是国内电影行业成长过程中一个如影随形的难题:终端市场发展过快,上游制作跟不上,法规制度跟不上,思维意识也跟不上—与其坐而论道,不如奋马扬鞭。
责任编辑:张继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