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乐器网讯 “员工第一”是一种唤醒
《中欧商业评论》(以下简称“CBR”):谈谈您对于企业经营原点的认识?
白立新:企业通常被认为有三个经营原点:顾客、股东和员工。事实上,“顾客第一”的本质仍然是“股东第一”。因此,企业其实只有两个经营原点—股东和员工。过去及当下,乃至于未来较长时间内,绝大多数企业仍将是“股东第一”的信徒。在“股东第一”的逻辑下,客户是实现利润的载体,员工则是工具。过去的绝大多数管理理论和管理工具也都在为此原点服务。
但稻盛和夫和海底捞创始人张勇发现并亲身践行了另一个原点—员工。以员工为起点,到顾客,再到股东。在他们看来,“员工第一”关乎的是企业的可持续经营,而与道德无关,“员工第一”不只是一个道德问题,而是一个战略选择的问题。
CBR:您提到,企业经营以“股东第一”为原点出现的问题,在东方表现为道德沦丧,但在西方仅是表现为懒惰,是否意味着欧美国家仍然可以继续“股东第一”的经营哲学?
白立新:其实,稻盛和夫的思想在日本也是非主流。在中国,不行贿、做个正人君子,在商界也是非主流。虽然谁正确显而易见,但在欲望驱使下,情况就变得不一样了。我的看法是,“员工第一”是对的,但我不说“股东第一”就是错的。
黑格尔说,存在即是合理。“股东第一”更多的是追求一个物质利益的循环,往往会忘掉精神层面的东西。它是把人生当成一场盛宴去看待,而不是修炼。今天,我们把“员工第一”提出来,是因为员工排到第五、第六去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其实是一种唤醒。金融危机引发很多反思,欲望无限,物质有限。古语有云,“逆则成仙,顺则成人”、“存天理,去人欲”。其实,企业可以同时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二者融合才算圆满。
CBR:为何“员工第一”最近才热起来,而且是出现在中日两国?
白立新:东西方哲学的原点有本质区别。西方文明来自基督教,它谈到亚当和夏娃因为犯了错被罚到人间,终身劳动为自己赎罪。在西方价值观中,劳动是一个受罪的事,善待员工就是让他少干活。我在香港《明镜》周刊读到,欧洲最勤勉的德国人,在工作时间中有两个小时要午休,两个半小时要喝咖啡,一天的有效工作时间只有三四个小时,每年还有173天休息时间,所以欧 洲必然衰落。
但按稻盛和夫的说法,劳动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是一个清洁自己灵魂的过程。如果没有劳动而拥有很多财富,同时又有时间,所谓“小人闲居为不善”,就会想很多坏的事情,去做很多与灵魂修炼无关的事。所以人应该全力以赴地去劳动,不是为了追求几个“馒头”,而是追求整个过程中价值的实现,通过为他人服务创造更多的价值,同时修炼灵魂。
中国文化从孟子开始一直是讲王道,王道的核心就是“仁”,要善待别人。中国的近代革命和日本的明治维新使中日两国丢掉了传统,现在慢慢开始找回失去的心灵家园。走到今天,物质已经极大丰富了,但随之而来的是道德沦丧。在日本也一样。稻盛和夫说,今天人们不去区分什么是好的坏的、善的恶的,只是一味地去区分利益,其结果是日本变成了一个道德稀薄的社会。
CBR:“员工第一”背后蕴含了什么经营哲学?
白立新:目前现状似乎是,做企业的目的是让老板挣钱,是一场物质的盛宴,而且是张家的盛宴、李家的盛宴,与员工无关。
但稻盛和夫认为,做企业的意义和目的要回归到做人的意义和目的。他说,不论你多么富有,多么有权势,当生命结束之时,所有的一切都只能留在世界上,唯有灵魂跟着你走下一段旅程。人生的唯一目的就是修炼灵魂,使它在谢幕之时比开幕之初高尚一点点。
人生不是一场物质的盛宴,而是一次灵魂的修炼。对企业家来说,做企业也是一次修炼,而且不是一个人修炼,是要和大家一起修炼,通过成就员工来成就自己。稻盛和夫认为,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利和利他两个部分,两者的比例即人格。10%~20%为自利才是比较完美的人格,但事实却是倒过来了。灵魂的修炼就是要不断扩大利他的比例,这就必须坚守“员工第一”。企业家要通过企业这个修炼灵魂的平台使灵魂得以提升,既获得物质上的成就和幸福,也获得精神上的成就和幸福。
稻盛和夫坚持在企业中打造一个大家庭文化,走正道,行王道,秉持天理良知。“亲兄弟明算账”,阿米巴的账算得特别清楚,使真正优秀的人才脱颖而出。同时,从“亲兄弟”来说,不是你“挣得多”就要“吃得多”,有可能要让“弟弟”吃得比你还多,但“家人”会对你心存感激。
是手段,还是目的?
CBR:很多企业也都谈“员工第一”,却做不到,您觉得原因在哪里?
白立新:柳传志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以人为本不是手段,而是目的。之所以很多企业做不到,就是仍然将“员工第一”作为手段,而非目的,骨子里仍是“股东第一”,自然就做不好了。什么是员工第一?我们来看IBM和日本奈良一家企业的例子。1929年,美国经济大萧条,IBM受到巨大冲击。但在当时老沃森就说:我们所有的资源就是员工,绝不裁员。1933年,IBM成为全球第一家为员工买商业保险的公司,第一家给员工提供带薪休假的公司,员工也因此爆发了巨大的创造力。IBM当时的企业价值观是“善待员工,尊重客户,追求卓越”,现在看起来稀松平常,但在80多年前可不容易,IBM做到了。日本奈良有一家企业以“员工第一”为经营哲学,员工互相支持互相关照。它认为,企业最大威胁除了对手,还有地震。为此,企业将100亿日元的纯利润做永久性储存,即使遇到地震这样的灭顶之灾也可以东山再起,100亿日元足够重新盖厂房、买设备,加上为员工买房子等,给员工十足安全感。
CBR:对于企业家来说,要如何践行“员工第一”的思想?
白立新:转型就是要转心,就是回到原点,重新出发。稻盛和夫认为,企业家要不断叩问自己—作为人,何为正确?
企业家要为员工创造物质和精神的平衡。现在很多人谈财务自由,这是一个伪命题。财务真正实现自由的前提是灵魂自由,否则,无论你有多少钱都是金钱的奴隶。稻盛和夫一开始就看得很透,把金钱看做是修炼灵魂的道场,他对客户、对员工有一种使命感。2011年7月,稻盛和夫来到中国,有人问他:你一辈子也没什么爱好,只是工作,不觉得生活很乏味吗?稻盛和夫的回答很简单:第一,你看看我这张脸;第二,你看看我的企业,你觉得我会乏味吗?对企业家来说,物质的两端需要第三者介入,那就是精神。
企业家要成就员工,就要让员工把自己的灵魂清理干净,大家共同追求一个正确的理念。说一个故事。我有一个客户,两次到广州分公司出差,员工都没接到他。他很恼火,老板都接不到,还能善待客户吗?要把员工开除。我说,开除员工很简单,但不应该这么干,所有来到你身边的人都是有缘人,要彼此支持到最后一刻。第一,你可以开除他,但不要放过最后一次成全他的机会,你应该单独写一封信给他,明确地告诉他工作上出现的问题;第二,你要理顺自己的情绪,心平气和,从理性角度给他建议。处理这件事的过程就是完成对自我的一次修炼,同时成全员工。
柳传志说,“以身作则不是影响他人的重要手段,而是唯一手段。”除了以身作则,做思想工作也是很重要的,要解除员工的思想武装,多在非正式场合和员工做沟通,唤醒员工心中的善。
CBR:践行 “员工第一”,企业家应该如何修炼自己?
白立新:企业家要提升自己的人文情怀,找到企业经营哲学的源头去感悟。
对我来说,稻盛和夫和王阳明是精神导师。最近三个月,我看了六遍《传习录》,每一遍都醍醐灌顶。我们今天所有的困惑他老人家都说清楚了,每次看的感受都不一样。这是一种什么感觉?俗一点说,就像傍到了大款,给你10个亿,怎么糟蹋都行。人生的所有困惑都能找到答案,内心变得越来越坚定,又越来越柔软。
稻盛和夫很少谈战略,而是谈哲学。他认为哲学比战略重要,是原点。人心定了,就不需要管理。原来是假设所有人都是坏人,才需要管理;现在假设所有人都是好人,就简单了。如果有人骗了你,就让他离开。稻盛和夫重新思考了企业存在的意义,做企业是唤醒人性的光辉和善,而不是利用人性中的恶。自利则生,利他则久。这些都需要企业家具有人文情怀,提升人文精神。
白立新
独立学者,曾任IBM(中国)全球企业咨询部运营战略首席顾问。
责任编辑:张继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