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乐器网讯】对于企业及企业管理本质的认知,很多管理者存在误区,深刻理解者更少。
如同数理化经典理论和公式的推导一样,企管理论其实也是建立在对实践的归纳和总结基础之上的。笔者也深知,在素以经验为重的中国,理论向来被实战派嗤之以鼻(虽然被学院派奉为圭臬)。
不过,放眼世界各大经济强国,理论与实践都是被同等看待的,理论甚至可能走在实践前列,引导实践(比如当特劳特提出“定位”理论的时候,全世界都还在为4P、USP、品牌形象管理而疯狂)。
笔者很久前就曾酝酿此文,希望借助本人多年的实战与跨界研究经验,引发更多的管理者思考企管的理论及应用,避免主观经验主义,杜绝理论教条主义。
一、企业存在的本质原因是什么?
企业存在的根本原因是“满足各种需求”。
比如,满足人们衣、食、住、行、玩、娱等各种各样的需求。
不过,在中国古代社会,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几乎没有,更遑论对企业科学的认知。以小农经济为主的古代中国社会,人们几乎一切生活资料都不需要外购,都可以自行解决。衣服可以自己纺织,粮食本来就可以自己种,住房可以自己盖(当然也会请亲戚或邻居帮忙),出行可以步行或者以家养的马骡代步,至于娱乐,普通百姓则少矣。而且,素以简朴节约著称的中国人(不过,现在国人好象又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一旦要花银子外购,则可能会有一种罪恶感。
下面,就中国商业不甚发达的历史原因,再赘述一二。
历代朝廷最高统治者视农业为立国之根本,位列“士农工商”第二,手工业与工商业排最末,即便如此,对工商业本质也是严厉地压制、盘剥。此外,儒家先贤们不断倡导“金钱如粪土”、“富贵于我如浮云”、“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对于盐、铁等普通农民必须外购的商品,也是实行官营(类似现在的国营国企),真正能够产生商业的空间,几乎少之又少(可能也仅有茶叶、餐饮等高度分散难以垄断的作坊式小商业艰难地生存着)。
因此,自给自足的古代中国小农社会,并不适合企业的出现,既无这种需要,也无这种环境,更没商业人才(无论是国家的宏观政策,还是微观需要)。
随着战争的隆隆炮声,国门洞开,西风东渐,无论主动或被动,整个环境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李鸿章所言“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之后一百余年,西方社会基本是还在一日千里,而中国依然内忧外患不断。
直到最近30年,当国人真正睁开眼睛看世界的时候,已经在商业社会浸淫上百年的跨国巨头们,蜂拥而来,不断圈城据地。
闲话少说,再叙企业存在的本质。
现代企业的存在,满足了人们的多种需求。也许,你也可以像古人一样,自给自足,但是,吃饭你种田、穿衣你纺布、住房你自建等等。
但是,你这样做,经济吗?值得吗?还不如外购!提供相关产品或服务的各类公司,既比你更专业、更快速,而且因是大规模批量生产,成本也一般比你自给自足低N多。
随着提供同一服务或产品的企业不断增多,竞争也不断加剧,最终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品牌,人们的生活也就更加地丰富多彩,社会发展日新月异。
比如:
衣——耐克、李宁、以纯、Zara等
食——麦当劳、肯德基、真功夫、、俏江南等
住——万科、金地、绿地、万达等
行——宝马、奔驰、丰田、通用等
玩——迪斯尼、世界之窗等
娱——网易、新浪、盛大、搜狐等
……
改革开放过程中,很多人抓住了机遇,其实就是抓住了这种需求。
尽管需求千差万别,企业千千万万,但企业存在的本质目的只有一个——满足需求。
二、企业各职能部门存在的本质原因是什么?
企业各职能部门存在的本质原因是“为满足需求提供资源支持”。
如同人有耳、鼻、舌、眼、手、足等功能器官的机理构造一样,帮助我们完成各种复杂的、简单的动作或活动。企业的各职能部门也如此,为完成企业的终极目标(即满足消费者的各类需求)提供各类支持。
研发——技术突破、产品开发与设计
采购——生产物料、零配件等采购
生产——部件生产、组装、质检等
市场——宣传、推广、促销
销售——终端拓展、铺货、经销商管理
售后——售前咨询、售中解答、售后投诉处理等仓储——物料、在产品、产成品等管理
配送——成品物流配送
财务——采购、投资、工资、资金等管理
人事——招聘、培训、绩效考核、员工激励、劳动关系管理……
在这些职能部门运营过程中,需要运用大量的专业知识:技术的、计量的、心理的、经济学的、运筹学的等等,且各部门都有相应的规章制度,并汇成整个公司的管理制度。
当然,企业的行业不同、发展阶段不同、规模不同、产品线不同等等因素,会使最终的部门组织架构很大不同。
上一页1234下一页比如,京东商城可能不需要生产部门,而信息部门、仓储物流部门显得更重要;淘宝可能连物流部门都不需要,但技术部门会无比强大;华为研发部门、销售部门可能异常强大,而物流则相对次要(当然,B2C业务现已全面启动,物流也必须重要起来了);服装、家具企业可能生产、设计更重要;广告公司可能创意部门最重要,其他部门有些甚至可以省略……总之,职能部门是为满足需要提供各类支持,尽管不同企业职能部门设置完全迥异。
三、企业管理的本质是什么?
企业管理的本质是“科学合理协调配置资源,更好地满足需求”。
如何协调配置资源,充分发挥现有可控资源效益的的最大化,是企业高层必须认真考虑的现实问题。所谓的企业管理,企业的BOSS、CEO等高层们真正要做的,其实是营造一种适合各自企业发展的氛围与环境,简称“企业文化”(我称之为“软管理”)。无论是任正非之于华为的狼性管理,马云之于阿里巴巴集团的激情与愿景管理,还是唐骏之于微软中国的人性化管理,都是软管理的成功典范。
企业规章制度条文写得再多、再完美,也称不上是有效管理(我称之为“硬管理”),尽管硬管理也非常重要;不过,真正的管理应该更多地体现在软的方面,应该更多地激励员工的自主性与荣誉感,应该渗透到全体员工的骨子里、融入到血液中,激发他们的能动性(我们既要创造、容忍各类“技术方面偏执的疯子”,我们更重视全体员工的文化认同)。
理论与实践都表明,个人的有效管理幅度通常为6—10个人,一般直接管理的以不超过6人为宜。因此,企业日常经营中更多的事情需要分解到不同的部门、由具有不同技能的人分工协作来完成。调研表明,国内员工工作的潜力发挥水平,大部分不到50%,即便表现优秀的企业,也仅达到70%(表明硬管理已经发挥到极致了),而世界公认的令人尊敬的企业,他们对员工潜能的激发目标是100%!
然而,激发员工潜能绝不是规章制度类的硬管理所能完成的,必须源自员工对企业的高度认同,源自对企业文化的无比热爱。对于一位资深的顶尖技术人员,也许BOSS在员工大会上对其热情洋溢的由衷肯定,胜于直接奖励他100万元;中秋时节公司给远在家乡、少人关心的父母寄送一盒月饼,也许胜过直接给员工本人发放价值更高的现金……企业BOSS及战略决策层更多的任务是营造这样一种文化氛围,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及其他管理者需要深刻理解、既而坚定地执行各种政策,使这种文化落地,最终,感染、影响、激发每一位员工,为着企业的总体目标而贡献更多的聪明才智。
然后,残酷的现实是,我们在这方面做得严重不够。
过去的30年,企管严重被忽略,或仅流于形式。一是中国经济发展太快,机会太多,因此,很多先驱根本不把企业管理很当回事,更奢谈精细管理了。二是企业的规模都不算太大,而且部分老板个人的魅力与能力的确无比强大,基本能够实现所谓的有效管理。
虽然各个职能部门,都会为达成本部门的各种任务而进行着各种管理工作。
上一页1234下一页不过,独自作战、部门小利益、以邻为壑的事实屡见不鲜,更为可怕的是,站在各自独立部门的立场,此类作法都是合理的。最终,单个部门的理性,造成了公司整体的不理性,甚至畸形。
然后,新的时代,新的市场环境,一切都在变化,甚至颠覆。
当今时代,人力资源作为一种稀缺资源,显得尤为重要。硬管理都可以相互模仿、借鉴,唯有激发员工潜能的软管理,才是企业真正的核心竞争力。企业的Boss、CEO们应该明白:站在公司战略的高度,必须科学合理地协调各部门,发挥1+1>2的作用。整合研发、生产、采购、市场、销售、售后、人事等各职能部门,更科学、更合理、更高效地满足消费者需求,势在必行。
以企业文化为精神信仰,以公司的整体利益、消费者的最终利益为基础,通过各种形式的相互沟通、交流,协调各部门,合理配置资源,激发全体员工潜能,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在实践中摸索,在理论中研究,理论结合实践,中国企业管理任重而道远。
更多新闻请登录神州乐器网网站:https://www.chinayq.com/
责任编辑:jenn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