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制作了中国乃至世界最大的三角钢琴;他们是新中国钢琴业发展每一步的亲历者和见证人;在中国大钢琴家刘诗昆、殷承宗、鲍蕙荞背后,随时都有他们可亲可敬的身影。
初秋的一个下午,我正匆匆疾行在东四西大街宽阔的新路上,偶然耳际飘来琴声,那音符很简单,声音却清亮悦耳如天籁,不由你不寻声而去。
这是一家新开设的琴店,店堂里摆着大小钢琴,一架绿色的五尺三角琴像一名骄傲的公主正中而立,美妙的音乐就发自那里。我却来不及寻觅琴声,因为墙上一幅黑白色的老照片磁石一样吸引了我。那是一架巨大的三角钢琴,大得令人瞠目结舌,前面站着三个身穿中山服的英俊年轻人。
照片摄于1959年人民大会堂15尺巨型三角琴旁。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一次不同寻常的采访,就从这张老照片开始了。
一架世界上最大的三角钢琴诞生在建国10周年的新中国
照片上的三位中,一位是这架钢琴的设计者,当时24岁的赵守忠;一位是主要制作者,年长赵守忠几个月的潘仲华。40年过去了,他们都成了60几岁的老人,说起这段不寻常的历史,他们还记忆犹新。
世界上的三角钢琴,一般的规格是直径5尺、7尺、9尺。人们在常规舞台上见到的长长的三角琴,也不过9尺罢了。但是至今仍在人民大会堂服务的这架三角琴却足足15尺是两台7尺琴加起来的长度。这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事情发生在1959年的7月,全国人民马上迎来建国10周年大庆。北京轻工业局向当时的新中国乐器厂下了一道命令,要为人民大会堂做一台大钢琴。至于这台钢琴到底应该多大,没有明确指令。
钢琴制作,一直都是西方人的专利。对于解放不久,百废待兴的新中国来说,那复杂的工艺、高标准的技术要求,无疑是一个艰难领域。但正是因为起步,没有前人的框框所限囿,可以充分发挥想象与创造力。当时负责钢琴设计的赵守忠大胆地把尺寸定在了15尺。
设备没有,模具没有,但是信心往往是成功的第一保证。赵守忠推迟了定在当年国庆的婚期,与潘仲华和其他20几位工人一起,没日没夜地奋斗,终于在
这样一行字:“奖给15尺大钢琴的母亲”。同时,留下了这张珍贵的
照片。
“世界上还有另一架这么大的钢琴吗?”我问。
“没有!至少我们40年制琴生涯中没有听到过。”
“那为什么不申请一个吉尼斯世界大全?”
“也许应该吧!但我们只是做琴,这件事没有想过。”
不管怎样,这架大琴的尺寸,已是中国人的骄傲,它的状态至今仍然完好,可以演奏。英国前首相希斯访华时的音乐会和前苏联芭蕾舞团访华演出,都在使用它。
相濡以沫的搭档 新中国钢琴业发展的亲历人和见证
站在我面前的赵守忠高高个子,儒雅纯厚;潘仲华已一头白发,慈眉善目。他们两个都是1950年跨入乐器行业,那年15岁。兄弟俩一起学徒,白天和师傅们学做钢琴,晚上铺盖卷一抻,就睡在工作的台案上。40年风风雨雨,两人沉沉浮浮,却须臾没有离开过中国的钢琴行业。
赵守忠15岁学徒,自己发奋读书,初中高中得益于业校,“文革”前上夜大读物理专业。从工人到设计师到车间主任;到乐器研究所做主管业务副所长;到北京钢琴厂主管业务副厂长,一直在钢琴设计的第一线。潘仲华则从工人到车间主任一直在钢琴制作的第一线。他是新中国第一代钢琴调律人,如今大半个中国的钢琴调律师都出自他的指教,现任轻工总会钢琴调律师考评委员会委员。老哥儿俩一个设计、一个制作,配合默契,相濡以沫。他们后来共同做了北京钢琴厂的副总工程师。新中国建立以后,从1950年第一台立式星海钢琴,到1955年第一台星海三角琴,到第一台出口钢琴,都是他们共同创造的。星海钢琴厂的绝大部分产品,都是赵守忠主持设计,潘仲华主持生产的。可以说,两位老人的历史,就是新中国钢琴业的发展史,他们是这一段历史的最好见证。
潘仲华告诉我:一架钢琴的生产,牵扯到声学、力学、机械加工、木材加工、油漆化工、铸造业等等,一个国家钢琴生产水准,一定程度上显示着这个国家的工业技术水准。
谈及当今中国钢琴在世界钢琴品牌中的地位,他们这样评价:德国钢琴最好,但价格太贵,日本琴的声音并不是最好,有些还比不上中国琴,但它工艺好,质量稳定。中国制造的钢琴声音质量中等偏上,而工艺水平中等偏下。也许这和我们的管理机制有关系。
贝尔曼在赵守忠设计的9尺珠江琴上用意大利文写下:“中国钢琴的骄傲”
中国的钢琴业,基本以四大钢琴厂为主,即北京的“星海”,上海的“聂耳”,广州的“珠江”,辽宁的“幸福”。这几年的许多新牌子,都是在这四大琴厂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在这四家企业中,广州的珠江厂原先排在最末。这些年,在珠江厂带头人的领导下,突飞猛进,一跃成为第一。珠江钢琴厂钢琴年产量7.5万台,排世界第三位。质量及效益均为国内第一。年利润超过7千多万,比全国所有乐器行业的总利润还要多,是全国五百强之一,全年钢琴出口总量1万多台,珠江厂的成绩,离不开赵守忠的贡献。
1993年,赵守忠离家别子被珠江厂聘到广州,一住就是5年。过去,珠江厂没有三角琴的品种,赵守忠去了以后,率先搞出了5尺三角琴,即本文开头提到的那位“绿色公主”。这种GP159型三角琴获广州市、广东省、中国轻工业科技进步奖,并被评为国家级新产品,这在乐器行业中是唯一的一例。为此,广州市政府奖给他5万人民币以资奖励。以后,他又设计出了7尺三角琴,通过了鉴定。美国商人反馈说:“我们这里的人很惊讶,中国竟然有这么好的琴。所有弹奏过这种琴的人都表示很满意。”
1998年初,前苏联世界著名钢琴家旅居意大利的贝尔曼先生要到中国演出两场。年初二定在广州,年初四定在北京。当时广州黄花港剧场没有9尺琴,贝尔曼先生来到珠江钢琴厂,人家向他提供了为回归音乐会备用的一台德国著名贝斯坦9尺三角琴,这是用70万人民币免税进口的。这个品牌在德国贵族中比著名的斯坦维还要有名气。贝尔曼试过之后,再试珠江自己制造的9尺琴,认为后者更好,决定选用珠江的9尺琴。演出之后,他非常满意,当即在琴上用意大利文题辞:“中国钢琴的骄傲!”
应该说:这既是中国钢琴业的骄傲,也是赵守忠的骄傲,每一个中国人的骄傲。这台9尺琴获1998年广州工业产品设计大奖赛金奖。
钢琴,历来被称为“乐器之王”,钢琴的制作,充满了神秘而被欧洲人占据首席。今天,一个15岁学徒的苦孩子,一个自学成材的钢琴技师,不仅制作了世界最大的三角琴,而且亲历了共和国的钢琴生产从无到有,从低级到高级,直至走到了世界钢琴生产的前列,得到世界一流钢琴演奏大师的认可。我想:当初设计制作那台15尺三角琴的勇气与魄力已预示了赵守忠今天的成绩。中国的钢琴王,不能不为赵守忠、潘仲华这样的老同志重重地写上一笔。
琴行应该规范 只能从我做起
为感谢赵守忠的贡献,珠江厂帮助他在北京东四西大街开了这家真伊美钢琴精品世界。
“满街的琴行,层次不一。有的人把旧琴翻新当新琴卖,有的人以次充好,卖假外国琴。钢琴琴行应该有个行业规范,我们愿意从我做起。”赵老师这样说。
“不为赚什么钱,只想为钢琴做点事。侍弄一辈子了,离开钢琴就觉得空落落的。我们愿意为顾客提供一个放心的地方,只要经过我的手的琴,一定是好琴!说老实话,就我们的资历,再怎么也不能砸了自己的声誉。”潘老师这样说。
一个老工人,一个老设计师,两个老专家,两位与共和国共同成长的钢琴业老前辈。我对他们肃然起敬。刘诗昆、殷承宗、鲍蕙荞……在中国众多钢琴大师的背后,在鲜花、掌声之中,人们应该记得,还有着许多默默无闻的无名英雄。他们对祖国音乐事业的贡献,绝不比台前的演奏者小,乐器的设计者、制作者和演奏者谁更伟大,也许宙斯也难下断语。(信息来自:生活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