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看似不起眼、看似下里巴人的民间音乐,都极具闪光,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6月24日,在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与中国音乐家协会共同主办,内蒙古自治区伊金霍洛旗政府与北京成桥文化传播公司共同承办的“献歌中国广播70年•伊金霍洛《中国民歌榜》听众喜爱的歌手评选”活动的采访现场,面对记者提出怎样看待民间传统音乐的问题时,赵季平的上述回答得到了记者们的一致认同。
赵季平是中国音协主席、西安音乐学院院长、著名作曲家。自1984年以来为电影《黄土地》、《红高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霸王别姬》、《活着》、《孔繁森》等影片作曲,所作音乐多次在国内和国际电影节上获奖。而近几年的《大宅门》、《乔家大院》、《笑傲江湖》、新版《三国》等电视剧中的音乐创作的问世使他更为广大影视观众所熟悉。
初见赵季平,让人感觉温和、亲切、内敛、低调,他是个典型的文人,很难想象刘欢的那首豪放的《好汉歌》是出自他的笔下。他强调音乐创作要深入生活,深入老百姓。当提起1983年,他和张艺谋、陈凯歌一起去陕北,听陕北民歌大王贺玉堂声泪俱下唱了一晚上的陕北民歌时,才由此创作出著名电影音乐《黄土地》,赵季平那份激动和喜悦难以掩饰。《黄土地》中大量的使用了西北地区粗犷豪放的音乐元素,使乐曲和张艺谋苍凉的镜头相得益彰,这部电影的成功也让赵季平更加坚定创作源于民间、源于老百姓的理念。回看赵季平过去的多部音乐作品,无论是鸿篇巨制的交响乐,还是轻快上口的影视剧主题曲,善于运用民族乐器表达传统戏曲及民歌元素,已成为他音乐的独特标志。
“民歌榜”是传承的平台
记者: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但是似乎我们中国的民歌还只是游走在中国这片领域,您觉得我们应该做怎么样的努力才能让我们的民歌冲出国门,走向世界?
赵季平:这里有几方面。现在很多艺术家、歌唱家都做了大量的工作,像王宏伟、谭晶他们都不断地在各国各地开演唱会,以此扩大中国民歌的影响力。还有一部分有眼光的企业家、有识之士也愿意资助民歌的发展。还有就是在外联这方面国家主动做了大量的宣传。但这些不是单一的,我们应该从政府到民间到歌唱家,包括作曲家,大家群策群力一起创作出好的作品来宣传我们的民族音乐,我想这样效果可能是最好的。
记者:您觉得《中国民歌榜》在业内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赵季平:它是一个展示中国民歌的新的平台,它要通过这个平台展现一批年轻的新的歌唱家队伍,让有追求和理想的一些歌唱家、艺术家通过广播电台,用这个新的平台去让去展现去展示自己。
记者:您对《中国民歌榜》这个活动有什么期望?
赵季平:我希望通过这个平台,在中国目前的状态下使中国民歌引起更多关注,能有更多年轻人从事民歌的传承,使民歌的发展有更好的动力!而这个传承人,不是个别人,是国家的、民族的。这个民族也不只是汉族,而是五十六个民族共同的事业。
记者:现在年轻人这个群体是一个很大的市场,您觉得怎样让民歌去抓住这一部分市场?
赵季平:你看青歌赛中原生态比赛,年轻人也爱看。如果你在国外生活几年,回头一想,还是我们中国民歌好,随着年龄的增长,人都在变化的。还有就是举办《中国民歌榜》的活动,这也是一种办法!引起年轻人关注它,参与它,这无疑对民歌的传承和发展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
好作品要有民族特色
记者:您觉得咱们中国民歌的魂是什么?
赵季平:它是老百姓心里的话,它是真的,没有掺假!你看在唐代鼎盛时期,只有民间的、老百姓的曲子进入到宫廷,才使得唐代的音乐达到了一个高峰。不管什么时候,往往都是民间的东西进入到殿堂后,才使整个宫廷有了生机。就现在而言,我们需要大批的能够甘于寂寞的人深入到生活中去,只有那些努力耕耘的艺术家,才是有思想的艺术家。
记者:现在大家都喜欢唱多元化音乐,什么摇滚、爵士乐、R&B等等,您会不会担心中国民歌传承后继无人?
赵季平:随着音乐形式的不断发展,中国民歌也确实存在紧迫性,那就是如何保护中国原汁原味的东西,这个经验我们没有。除了保护还要注重传承,这个传承人很重要!在这次的青歌赛中,美声、民族、通俗都有年龄限制,唯独原生态不受年龄限制,就是因为一些很好的传承人都是上了年纪的人。但是就有一个传承人的问题,民间自身的东西越来越珍贵,传承的紧迫性确实是个问题。这两天一直在谈,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深入生活,作为音乐家来说向民间学习是首当其冲的,通过学习发现一些问题。
记者:其实我们发现很多民歌的唱法也会有美声唱法技巧,您怎么担待?
赵季平:美声是西洋歌曲唱法,中国从清末到民国洋务运动以后,开始了向西洋文化的学习,然后是美声唱法,一百多年来有很多优秀的歌唱家,像迪里拜尔这些很棒的歌唱家,国际舞台上也有很多,我觉得这个是非常好的。但是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东西,就是如何运用西方的形式、技巧表现中国,这是我们一直在说的课题。歌唱家从国外学成归来,不仅能把外国歌唱得好,也要像廖昌永一样,把中国歌也唱好!一百多年了,如果我们美声不能建立起中国的体系,那我们的音乐发展就会有缺失!我一直呼吁,我们要有一个责任心,不能走模仿的道路,齐白石说学我者生,像我者死。所以第一,要动脑筋,第二,要有责任心,这几届全国人大代表大会,我们一直在提文化的大发展,要继承和创新,一个国家没有创新,就不可能在世界上自立。
创作学习要深入民间
记者:您会不会觉得现在中国流行音乐不太景气?
赵季平: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中国的流行歌曲面临着一种问题,必须坚定不移的走自己的路。这次青歌赛里有几个选手表现的非常好,如果能像他们这样坚持下去,中国流行音乐肯定会有新的气象。要珍惜中国宝贵的音乐财富,这是全社会的责任。所以我们搞了很多活动,文化部的活动,青歌赛原生态的比赛,都是展现优秀的中国民歌的。而且我到很多地方,甚至去深山里,非常受感动。 83年我们拍《黄土地》电影的时候,到了陕北,碰见陕北青年农民贺玉堂,他就站在自家门前的石头上,为我和陈凯歌、张艺谋连唱了三天陕北民歌不重样,他唱的涕泪俱下,我们听得如醉如痴。于是决定让他为电影《黄土地》配唱了两首歌曲,如今他已被称为“陕北歌王”。
记者:您一直强调学习深入生活,那您如何要求自己和年轻人的?
赵季平:我现在到了西安音乐学院以后,下了一条死命令,首先调过来一个在陕北生活了四十多年的音乐家,他不是老艺人,但是他有大量民间题材,邀请他到我们学院,我给他的任务就是落实我的教育思想,要让我们的作曲系和声乐系的学生们,给我好好的学民歌唱民歌,必须学会母语!已经开始了,而且生效甚大,因为我在上学的时候就有民歌课,我后来的创作都是得益于当时课堂上的学习,那真是有好处!正是因为有这样一个思想,让我在一个地方戏剧团待了21年,我就算不研究,我天天听,往耳朵里灌,同样能学出来,所以教育方法很重要。
向老艺术家虔诚学习
记者:您的父亲是老一辈国画大师,那么父亲对您的创作和人生有什么影响?
赵季平:我是我父亲的艺术观和艺术道路在音乐方面的延续。1970年,我在西安音乐学院毕业后被分到戏曲研究院。我很不愿意,但父亲却说,戏剧团体很好,你在音乐学院学到了很多音乐的专业知识,但是对传统了解的太少,你要到民族音乐中去,要好好的去学习。要把中国传统的东西学好这样才会有出息。后来证明父亲是对的。我在戏曲研究院待了21年,在戏窝子待了那么长时间对我的影响非常大。因为我了解了传统音乐,就了解了音乐的母语。
记者:父亲的书画事业与你的音乐有什么关联吗?
赵季平:我是小时候就在父亲的画案旁边度过了我的童年。我看他的那些作品,总觉得这画面中间有音乐,总感觉到这个画面中间有一种节奏。有和声也有配器,有旋律的变化。这种从小对于画面的感觉可能影响到我以后对于影视画面的一种悟性。父亲很多作品都是反映老百姓的,他从来就没有脱离这块土地。这种艺术观,应该说流淌在我的心里。我也是按照这样的思维去创作的。我父亲倡导反映现实生活,我在创作中也是这样实践的。到现在我看父亲的作品依然激动,我依然觉得他像一座高山一样,所以还是要向老一辈艺术家虔诚的学习。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