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永华
的确,不用说在三江侗乡,就是首府、首都,能够以如此曲折的方式做起音乐,也是十分罕见——高中学三年美术,却考上音乐系;在乡下教书,却成为中国音乐最高学府的双料研究生;来自民族山区,却把“土气”的侗歌唱进京城……这足以说明潘永华的“古灵精怪”。
2010年8月22日~24日,侗家学子潘永华来到桂、黔、湘侗族地区采风,记者和他进侗乡,看侗戏,听侗歌,近距离地体会了这个音乐人艰难曲折的音乐人生。
1.学美术的,“一不留神”玩起音乐
潘永华的家乡,在三江侗族自治县侗族山寨高安村,小村依山傍水,木楼错落有致,男女老少爱唱爱跳,是有名的侗族大歌之乡。
父亲是村里大名鼎鼎的“戏公”,母亲是老资格的“侗歌女”,潘永华从小耳濡目染,5岁开始唱歌。
但潘永华开始并没有想到有一天要搞音乐。在侗乡,绝大多数人唱歌只是玩玩,不能当饭吃。
读高中时,潘永华成绩并不是很好,所以他一门心思学美术,自己摸索3年,潘永华画得有模有样,缺少的只是专业的点拨。1990年8月,他父亲卖了两头牛,做了一条船,攒够1200元,把他送到广西师大接受专业的美术培训。潘永华画得很有灵气,很有把握考上广西师范大学美术系。
当年12月,潘永华去桂林师专观摩学习时,同画室的学友起哄,要他去试试考音乐——平时,潘永华经常在他们面前飚歌,是有名的“澡堂歌星”。
潘永华还当真去了,当时在师专教书的魏清励教授大吃一惊:潘永华土里土气,声音却高亢甜美,会唱很多侗族大歌。“小伙子,来考我们这里的音乐系吧,你学音乐比画画有前途!”
魏教授一句话,让潘永华一不留神吃上了“音乐饭”。
次年4月,对简谱、乐理一无所知的潘永华,仅仅准备了3个月,顺利考上了桂林师专音乐系。
在桂林师专,潘永华师从魏清励教授,接受正规的音乐教育。大学三年,潘永华苦练技艺,进步很快,尤以演唱民歌见长,在桂林地区歌手大赛中获得二等奖。毕业前,他开了两场音乐会。
搞了音乐,但潘永华并未放弃原来的美术爱好,他的速写《侗寨木楼》入选桂林美展和全国钢笔画展。他始终认为,音画是相通的,两者都具有优美的线条,只不过一个是嗓音勾勒,一个是画笔勾勒。
1994年,潘永华以优异的成绩大专毕业,分到合浦师范学校教音乐。
2.不安分,侗族小伙进军最高音乐学府
最开始,潘永华也很满足了——从侗乡走来,能够谋一份好工作,在家乡已经让父母很自豪。
4年中,潘永华带的师范音乐班非常活跃,他的学生在很多音乐大赛中摘金夺银。
随着对音乐理解越来越深,不安分的潘永华觉得不满足了。1997年起,他开始想到要深造,“侗族大歌旋律优美,看似简单实则深奥,如果没有扎实的演唱功底和理论功底,要保护要创新,把侗族大歌发扬光大,还真不容易呢!”潘永华对父亲说,他想继续读书,考中国音乐学院。那年,中国音乐学院打算在广西招两名学生。
父亲很支持他:“去吧,没有钱我再想办法多做几条船!”
1998年9月,苦读一年的潘永华以广西第一名的成绩,在30多名广西考生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音乐学院“专续本”演唱专业学生。
在中国音乐学院,潘永华眼界大开。他如饥似渴地学习,严格、规范的教学,使他的高音稳定性大大提高,演唱技巧日臻成熟。本科两年,从来没有涉足作曲的他也尝试自己作词曲,他的处女作《侗乡情》在学校里一炮打响。
毕业后,潘永华考上了中央民族乐团合唱队,成为一名签约演员。
就在那一年,潘永华的村寨遭遇火烧连营。潘永华赶回老家,看着悲伤的双亲,他做出决定:辞掉演员的工作,回到家乡。2001年7月,他顺利进入广西师大音乐学院工作,教民族唱法。
有了读本科打下的坚实基础,潘永华在广西师大如鱼得水。在教学上,他独树一帜,辅导的学生多次获奖;同时,他被评为师大青年骨干教师;在演唱和创作方面,潘永华也硕果累累,他先后拿下全国高校教师声乐比赛民族组银奖,融入侗族大歌元素的创作歌曲《八百里侗乡是我家》获全国词曲作品比赛三等奖。在教学和创作间隙,潘永华经常走乡串寨,拜侗族艺人为师,撰写大量的研究论文,为侗族大歌的保护和传承呐喊。
但是,在广西师大几年,潘永华又渐渐觉得自己“贫”了,在北京读本科的两年,他早已体会到中国音乐最高学府和地方院校的巨大差距。2006年,潘永华动了辞职去读研究生的念头。
读书读到“老”,学费还问老爸要,作为孝子的潘永华开始可下不了决心。当潘永华支支吾吾地和老爸商量时,本身是“戏痴”的父亲一拍大腿:“没事啊,去读!侗族的那些传统靠你们这帮人来继承,我这里有粥吃就行了!”
2008年9月,经过精心准备的潘永华同时报考了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传统音乐专业和中国音乐学院声歌系民族声乐专业的研究生。
没想到,两个专业都考上了。
两个专业不同研究方向,一个重理论,一个重技巧,其中传统音乐专业要读4年,不要钱;民族声乐专业读3年,每年学费2万元。当时,擅长民族声乐的潘永华想,鱼和熊掌兼得,很难,也没有先例,欲放弃读传统音乐专业。这时,传统音乐专业导师张佰瑜教授发话了:“你是少数民族来的,目前搞侗族音乐科班出身的还没有,你不学这个可惜了,来我这里读吧!”两个专业的教授惜才,答应调整好课程,以便让这个难得的侗乡学子能够学下去。咬咬牙,潘永华决定去搏一搏!
就这样,38岁“高龄”的潘永华辞掉大学教师的工作,再次踏上求学之旅。
3.开个唱,在北京留一张侗歌的名片
在偌大的京城读两个专业的研究生,潘永华付出的辛劳,旁人难以想象。
开头两年,是打基础的阶段,功课异常繁重。两个学校离潘永华的住处都有一个小时的车程。在导师协调下,两个专业的老师网开一面,给潘永华安排一个特殊的课表。每天,他早上6时就起床,在两个学校间穿插上课,很多时候晚上9时才回到宿舍。有时碰上堵车迟到了,老师也很体谅,给他补课,这让潘永华十分感动:导师对我这个来自侗乡的学生如此厚爱,我有什么理由偷懒?!
读研才两年,潘永华的演唱技巧和理论研究更上一层楼。
在学习的间隙,潘永华的不安分劲又来了,他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能不能在京城各大学的民族学生中,组建一个侗族大歌队?
说干就干。在在京侗族人士的帮助下,潘永华参与组建了一个京城侗歌队,队员由各学校的少数民族学生组成。信息发出后,呼啦啦来了30多名学生。每个周末,歌队由潘永华负责教授最原始的侗族大歌和基础民族音乐。经过半年多的发展,目前,京城侗歌队拥有固定成员10多名。如今,歌队已经能够合唱多首经典侗族大歌。
今年6月3日,是潘永华一个重要的日子。读研两年后,他在中国音乐学院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个人独唱音乐会。开个唱有两个目的:一是检验他的学习成果;二是把他参与组建的京城侗族大歌队拉出来遛遛。
当天,演唱会现场同时举办他的个人小画展。会场洋溢着浓浓的侗族多耶风味。在演唱会上,潘永华一身侗装,演唱了多首他自己创作的侗族民歌和经典民歌。最让潘永华得意的是,他一手栽培的京城侗歌队首次献演,演唱了无伴奏、多声部侗族大歌《大山真美好》、《布谷催春》等经典侗歌,让观众惊喜不已。
4.有榜样,小侗寨出了30多个吃“音乐饭”的
潘永华从小屁孩开始唱侗歌,到读音乐专科、本科,再成为“双料音乐硕士”,轰动了十里八乡。在贵州、湖南的侗乡,也有很多人知道这个唱侗歌的研究生。
记者和潘永华走在侗乡小道上,见识了侗族同胞对侗族大歌的痴迷和潘永华在侗乡的“号召力”。
记者和潘永华回到侗寨的那天,侗族歌师杨友军一见潘永华,张口就向潘永华“索歌”:“来一曲《八百里侗乡是我家》怎么样?”潘永华也不客气,张口就来,高亢嘹亮的嗓音带出具有浓郁风情的旋律,散落在侗乡的乡间小道上。
入夜,乡亲们知道潘永华回到侗乡,都来看热闹。大家围坐一起,喝土酒、唱侗歌。潘永华的母亲带领几位老太太和几个小女孩,也应邀表演起古老的侗族大歌。侗族大歌音调平和、悦耳,迷人的旋律在侗家的吊脚楼里萦绕。
因为侗族大歌,在贵州从江、黎平,很多人知道潘永华。从江县80多岁的老县长爱好侗歌,他说:“这孩子歌唱那么好,到北京读书了,还来侗家采风,真是侗家的骄傲!”
的确,因为侗歌,潘永华在侗乡算得上一呼百应:从1999年到2004年,他在三江的高安、新民等几个侗族山寨组织策划了9场跨越湘、黔、桂的侗乡歌会,没有一分钱,只需一声招呼,各侗寨的寨老就组建歌队来捧场,每次歌会,十里八乡的侗民前呼后拥,观众多达数万人。这种新歌俗,得到音乐界专家的关注,很多行家纷纷来采风。民族音乐学家李文珍教授赞扬潘永华策划的歌会“给当前的民歌传承引出新方向”。
有潘永华做榜样,高安村唱歌成风。高安小学有专门教侗族大歌的老师,村里的歌师和戏师也经常到小学去给孩子教侗歌。到今年,高安有30多人吃起了“音乐饭”:潘永华的妹妹潘晓今,广西艺校毕业后目前在三江文工团做独唱演员;村里的女孩覃妮,在广西艺校时拿过“红铜鼓奖美声唱法一等奖”,目前在广西彩调剧团工作;广西少数民族歌手班里,一届就有7名高安村的学生……
眼下,“鬼”得出奇的潘永华又不安分了。他告诉记者,有导师已经给他抛出“橄榄枝”,要他去读博。是出来找个舒适的工作,还是继续“高龄”读博?两条道路让潘永华去选择。他说,不管做什么,他都不会离开侗乡,不会离开民族音乐,因为那是他永远的“根”。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