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乐器网讯 在被互联网摧毁的音乐产业中还能赚到钱吗?2007年,李岱决定创办热波传媒时首先就面临这个问题。她曾经在ChanneL[V]工作过7年,一直做到中国区总经理,早期关于她的介绍经常伴随着“对华语乐坛产生了重大影响”之类的描述。
李岱当然知道签歌手、卖唱片的传统唱片业模式已经走不通了。但唱片公司或许会死去,音乐并不会消亡。实际上,人们对音乐的需求从未降低。她希望通过现场音乐来找到比唱片更符合当下用户需求的音乐贩售方式。
2009年“五一”,李岱在成都开办了第一场热波音乐节。这是接近汶川大地震一周年的时间,震后的成都政府很愿意引进这样的活动来恢复当地的娱乐生活,因此在场地和人数限制上等通常审批较为困难的方面都给了很大的支持。举办地点在距成都市区偏远的保利198郁金香公园,但还是在持续三天的音乐节中吸引了15万人次观众。这与成熟已久的迷笛、草莓的观众数量看齐。
今年4月29日至5月1日,成都热波音乐节再次举行。这也是热波音乐节目前举办最悠久的一个城市。相比往届,李岱今年的心情可以更加轻松一些,因为成都音乐节已经开始盈利,门票从80元涨至120元也并未影响上座率。与此同时,李岱开始将音乐节模式复制到更多城市,如上海、苏州、杭州、西安、武汉等地。现在,热波传媒每年组织的演出达到近100场。
显然,人们在通过互联网免费获得音乐的同时,依然愿意为音乐付费,尤其是现场音乐。过去想赚现场音乐的钱,主要依靠演唱会,这种模式更多依赖明星个人品牌,运营方难以形成自己的品牌。但“热波”却成为一个可以持续化、连锁化经营的音乐品牌。
热波创办之时就已有强大竞争对手,其中迷笛号召了摇滚乐迷的死忠,草莓定位在文艺青年,李岱则希望给热波加入更多流行因素以及媒体理念,以赢得更多的市场受众。热波的受众群体被亲切的称为“热波族”,他们既会批判,也擅自嘲,积极向上,热爱公益,敢作敢当。所以,相应热波的阵容也和其他音乐节有很大不同,细心察看热波的乐手名单,会发现脑浊、万能青年旅店、反光镜这样的知名摇滚乐手将与SHE、谭维维、张杰等流行乐手同场演出。李岱告诉《环球企业家》,如果用媒体的眼光来看,音乐节本身是一个传播工具,它可以起到推介音乐的作用,这个功能演唱会是没有的。“优秀的流行音乐都可以在热波音乐节展现,摇滚音乐满足了一部分人的需求,但热波想满足更大部分人的需求。”
但李岱并不认为其他音乐节会给自己带来竞争压力。“更接近音乐节的竞争对手,或许会是电影。”她认为,一个热爱娱乐的人面临的选择可能是,要么花80元钱看两个小时的电影,要么去参加一天的音乐节。她相信好的现场音乐至少能赢得一些原本打算去看电影的付费观众。
对于音乐节的核心消费群,李岱花了很多心思在“90后”身上:“新一代年轻人有买票的习惯,他们认为买票看演出很正常;但比如‘70后’,可能就没有周末买票去看一场音乐会的习惯。”为了了解这个群体的音乐喜好,她会经常在各大社交网站以及百度MP3、豆瓣、新浪音乐等网站观察到底什么音乐在流行。
热波的主要收入来自两方面,门票以及商业品牌赞助。以李岱过去的经验来看,新开拓的城市通常会在第三年开始盈利或至少收支持平。
赞助商的参与使热波与仅凭受众兴趣玩票的音乐节区分开。李岱严格控制着两个主要收入来源的比例,通常是五五,未来期望门票收入可以占到七赞助商是三,以保持在赞助商面前的平等交流。这样做,也可以将歌手选择、内容设置等评判完全交由市场,而非赞助商的喜好。现在,热波内部对邀请歌手名单已经有一套完整的打分系统,其中包括综合各大社交网站的调研结果。
热波每年都会主打一位明星,再加上现场各大品牌气氛活跃的推广活动,现场看上去更像一场音乐嘉年华,而非摇滚青年释放自己的地方。去年是陈冠希,今年是黄立行。对于迷笛这样的摇滚主题音乐节来说,请陈冠希这样的流行歌手是不可想象的。但李岱并不担心过于商业的指责,观众的热情已说明市场需求。
为了营造嘉年华的气氛,李岱给赞助商定下许多规定,比如他们需要设计与观众能互动起来的体验区,而不是单纯的产品展示台。比如热波赞助商之一百威就专门打造了一台音乐大巴,用来接送去看音乐节的观众,在现场的百威消费者还能自己当DJ打碟。百威英博中国品牌总监车祁对记者说,他们与热波合作也正是看中了加强体验这一点。因为百威在中国已经具备知名度,现在他们更愿意培养消费者对百威的喜爱度,音乐节不同于演唱会被动接受的方式,现场互动的环节比较多,体验感会加深。
李岱的梦想实际上比单纯举办音乐节还宏大一些。她希望进行更多的延伸来构筑她的超级媒体梦想,像默多克那样。热波传媒还在运营着一个数字音乐付费频道—魅力音乐,目前覆盖全国260个城市,全国大约有5000万人可以看到。但这个已经运作三年的付费频道在营收方面尚未达到预期,目前面临的问题还是音乐的付费消费习惯问题。热波也已经开始尝试在移动平台上做一些应用开发,来寻找更新的音乐销售模式。
责任编辑:陈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