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在海外的投资发生巨额亏损,这已经不是新闻了。2004年,中航油因为石油衍生产品交易,亏损5.5亿美元;2008年,东方航空期货投资惨败,航油套期保值浮亏62亿元人民币。相关的案例可谓惊心动魄,这次是中国铁建在沙特承建轻轨的项目,由于合同签署过于草率,不得不赔本继续推进项目工期,最终巨亏42亿元。 此情此景,局外人能说什么,也许只能再三感叹,中国政府真有钱,中国的国有企业真是财大气粗。 有三层市场的逻辑需要在这里重新提出: 第一,任何企业,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私人企业,都必须以盈利为目的。 也就是说,如果一家企业不以盈利为目的,要么是非政府组织,要么是行政部门。所有以企业的名义进行投资的行为,市场一定会以企业的逻辑来检验。大面积亏损的企业,首先会被市场淘汰,如果政府以计划经济和国有企业为理由,将这样的垃圾企业维持下去,结果只能是将政府拖垮。因为这样的企业破坏了市场的内在逻辑,阻挠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耽搁了财富的创新与积累。 无论何时,人们都必须明白一个道理,政府必须匍匐在市场的逻辑之下,对于一个有志于经济发展的政府而言,市场是它永远不可能战胜的对手,在市场面前,不管是什么样的政府,不管是什么样的企业,都只能顺服,只能尊重。 令人惊讶的现象在于,不知道什么时候,在我们这个高速发展的国度里,发生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政府每年考察经济,看的是规模,看的是投资量,看的是GDP,久而久之,效益,利润,这些看上去更重要的事物,竟然成了无足轻重的东西。 市场的逻辑被一种行政性的制度辖制,所有人都在拼命追求速度,追求面子,追求规模,追求宏大叙事,那些财大气粗的国有企业,集权力、政策、资本和垄断于一身。他们除了让领导满意,当然是不会考虑任何投资利润的。 第二,企业的产权问题。这是老生常谈的问题,国有企业的产权不清晰,每个自然人在国有企业里,都被道德架空,可是人性的幽暗却无所不在。每个人都贪婪,每个人都自私,每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都在为自己的利益忙碌。将一个具体的人放在一笔唾手可得的财富面前,并且让他不动心,不据为己有,那么这个人要么是神,要么就是伪善。 这是一个最基本的人性问题,我们的生活里充满了谎言,充满了王顾左右而言他,都是制度使然。国有企业的逻辑必定是这样,无限度地扩张规模,无边界地忽略市场风险,在非理性的规模与不可控的风险里寻找一种流动性,并试图在这种流动性的过程中寻找隐形的溢出效应。正是在这里,腐败丛生,政府不得不为败局埋单。遗憾的是,再大的政府,也是一个有限的政府。 第三,一个国家的重商主义政策把持了经济的走向,并阻碍了市场经济的深度发展。谁都看得到,这个经济体正在以政府的名义,一方面大面积追求贸易出超,造成贸易的不平衡,抑制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另一方面则是大面积追求高额的财政收入,形成一种大政府意义上的所谓国家财税能力。如果说前者是在背离全球贸易的基本秩序,那么,后者则是典型的与民争利。 可以肯定地说,最近几年大面积发展的国有企业,都是在完成这样的使命。 可惜的是,当这些国有企业夹带巨量资本进军海外市场,却是损兵折将,败局不断,因此只能在本土内需市场用尽各种垄断手段,各种非市场的办法,疯狂吸纳利润,抢夺民间财富,然后填补国外市场的亏空。 这才是任何一个国家大力发展国有企业的基本逻辑。问题在于,伟大的亚当·斯密有言,一个国家的财富,并不是纸面上的金银,不是外汇储备,不是宏大的财政收入,而是可以用于老百姓消费的生产品和日用品。也就是说,当国家过度富有,而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却呈现出巨大的贫富悬殊,生活甚至难以为继时,这样的经济体,是会遭到市场诅咒的,也是不可持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