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乐器网讯 大爆炸一旦发生,世界就完全改变了。
美剧《生活大爆炸》的主题歌有一句“星系形成时间比唱完这支歌还要短”。宇宙大爆炸是一瞬间的事,但带来的改变却极为深远。
移动互联网的出现,是生活世界的宇宙大爆炸。从某种意义上说,互联网好象只是它的预演,直到互联网进入移动阶段,真正的革命才刚刚开始。
大爆炸的发生,其实缘于一件差不多快被人忘记的小事:手机是有号码的。这件事看起来不起眼,它却是点燃整个大爆炸的那一根火柴。
大爆炸之前,从工业化与互联网出现后的工业社会(所谓第三次工业革命)中,人类是非个性化的;大爆炸之后,由移动互联网开辟的信息社会(第一次大数据革命)中,人类将成为个性化的。
生活大爆炸前后,人的斯芬克斯之谜,解法完全不同:大爆炸之前,人的定义是类人,所有人都一样;大爆炸之后,人这个物种的定义改变为个性化之人。
“大爆炸”的含义及连锁技术反应
手机有号码这件事,为什么会是爆炸性的呢?
道理很简单。手机有号码,意味着可以一对一地定位到唯一的一个人。这是个性化实现的最根本的技术条件。这是有工业化以来,人类一直没有实现的一个创举。
此前的互联网和整个工业社会,都不可能将人群在信息媒介上区分精准到个人:
一个产品对所有顾客都是一个样,为了让所有人都接受它,需要用心灵复印机(俗称广告),在每个人的心上,印上一模一样的答案,把所有人的心都抹平,变成只认一种产品好的模式化的人。
一张报纸固然可以是个人订阅,但技术上并不能保证是一个人在看,还是众多人在看;一台电视是什么人在看,收视调查只能锁定到家庭,再往下难以细分。互联网是匿名的。有句著名的话:“在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如果狗把爪子搭在了键盘上,同样可以发出信息。连动物和人类都区分不了,更不用说把人从类,精确定位成个体。COOKIE、IP地址固然可以定位到具体一台机器,但到底是一家人在使用、一个网吧的流动人口在使用,还是一个人在使用,是无法轻易分清的。
桌面搜索引擎,固然是一个人一个人在搜索,但搜索完后,这个人就从网上消失了。你不能象打电话一样,给这个人打回去找到他。你可以规定注册搜索以锁定个人,但你势必提高门槛。用户可以不注册搜索,也可以到你的竞争对手那里搜索。桌面搜索本性中没有的特性,你很难给它加上。
手机却不同。人们固然可以把手机短暂地借给别人使用,但因为号码只对应本人,因此它本性上是只属于个人的。手机与互联网融合之后,两个人点对点这个水平的信息互动,变为整个互联网水平的点对点,移动互联网由此真正成为个人的互联网。
这种个人性质包括:第一,是单独属于具体个人的,手机号码与身份证一样,都具有个人指向性,而不会指向他人。第二,个人之间可以双向互动,其一,不象单向媒体,例如一般桌面搜索,只能实现单向的C2B,却难以在一对一水平上实现B2C;其二,不象电视和广告,只能实现B2C单向传播,却难得获得C2B反馈,难以交互;其三,可以支持点对点通信,而不一定象主从机架构那样一定要通过服务器中心中转,因此更适合WEB模式。第三,可以随时随地携带本人信息,如LBS信息、支付卡信息、交往行为信息(电话记录、SNS、微信、音像)、个人文本信息(短信、邮件)等。第四,可以具有个人认证、信用、支付等功能。第五,可以具有实时网络智能。例如可以记录个人生命日志等。第六,便于实时建立个人同周边物理设备和应用的联系,如个性化的车载应用、物联网应用等。总之,移动化具有以个人节点为中心,让世界围着个人转而建立网络联系的特征。
大爆炸的导火索就在这里:它建立起人类第一个社会基因识别通道。通过移动互联网这个通道,对人进行一对一定位,把每个人都不同的社会基因识别出来,并精准地为他匹配量身定制的社会资源。
生命日志
手机上网引发的第一个连锁反应,可能是现在没有的个人语料业(或叫语用业)的兴起。它相当于每个人的海量数据的数字档案。
有一次我和凯文·凯利坐在一起吃饭,他掏出一个象U盘似的小装置,告诉我这是实时保存体温、心率、血压信息,具有个人数据库功能的传感器。后来我在凯文.凯利的《技术元素》一书中,看到他称这种装置代表的趋势为“生命日志”。他说生命日志的功能是:“把一个人生命中所有的信息记录和归档。这包括所有的文字、所有的视觉信息、所有的音频、所有接触过的媒体活动,以及一个人身体的传感器上所获得的全部生命数据”。这让我联想到,拿破仑作战时,身边总带着个书记员,把他的一言一行记录下来。中国古代皇帝也总是这样,例如蔺相如逼秦王后,“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 秦王为赵王击。"
巴拉巴西在《爆发》中,曾提到过一个叫LifeLinear网的系统:“我点击了自己的名字,页面上出现了一张熟悉的照片是我穿着一件蓝色衬衫的照片,旁边配有我的基本履历资料……我点开了一个最近更新的链接,地点是波士顿的马萨诸塞大街……两秒钟后,我在视频中看到了自己推开了地铁站那厚重的大门……每次看到自己出现在视频中,我都会浑身不自在。但现在可好,我的一举一动已经被LifeLinear网的系统给记录了下来……”。FACEBOOK推出的“时间轴”(Timeline),正在把一切变为现实。它相当于记日记那样,为每一个人建立“史记”。
记忆实际上还有比历史记录更深的含义在。柏拉图曾把记忆摆在本体论的中心,认为记忆不光是对过去的回忆,更是对天国的回忆。去掉其中神秘的因素,我们可以理解为,回忆使人的意义得以彰显。所以建立时间轴,实际是对人生意义的数据挖掘。目的是从历史记忆中,发掘出人之为人的内在线索。
人的记忆结构的再发现,将堪比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伟大。因为它将是人的再发现。记忆结构包含着自我的基因,是辨识这一个人与那一个人的不同的黑匣子。掌握一个人的记忆结构的技术,实质就是读心术。可以从中读出一个人自己都无法用语言精确表达的自我意识,包括认同什么,肯为什么付高价,认为什么不值等等。科幻一下,假设一位顾客带着自己的手机黑匣子,同卖家的数据库自动对接一秒钟,就可以少费许多不必要的口舌,清楚人单(人代表生产者,单代表消费者)到底合一还是不合一。
具有传统思维的人担心,每个人随身携带这么多个人信息上街,一旦被人家检索到,岂不会受到商家的频繁广告骚扰,或泄露个人隐私。虽然处理不好,这确实可能成为问题,但更多的可能,这只是杞人忧天。因为会有法律和技术机制保护,只有在个人打开开关(例如chick in)的时候,个人信息才会定向地披露给特定的服务者,请求一对一服务。例如,一位妇女带着自己的健康信息,只有面对某科大夫看病时,才会一对一地披露应告知大夫的信息。又如,一个人只有在购买帽子的那一刻,才会把手机中个人“史记”中关于帽子的那一部分,向一个帮助他挑选帽子的人一对一地披露。披露的目的是让那位帮忙者了解他在帽子上的偏好与别人有什么不同。而那位帮助者也许在提供完咨询意见后,甚至连他的名字都不知道。知道的可能只是一个号码,以及携带这个号码的人从小到大跟挑帽子相关的各种信息。
产消逆转的搜索
由于有了从手机号码、定位到支付的一系列精准化技术的保障,在商业模式上产生的一个连锁反应,将是产消逆转。产消逆转的意思是,商业过程的顺序将从生产者到消费者,逆转为消费者到生产者。这不是指桌面搜索引擎从用户发动主题词检索这样的过程,而是说以用户语料库为核心生成搜索结果这类的事。
产消逆转表现在搜索引擎上引起的一大变化将是,从以往由谷歌等巨头汇聚信息资源,由服务器单方得出计算结果,变为手机本地数据的重要性突然显著提升。搜索计算过程,从服务器单点计算,将演变为服务器数据与手机本地数据两点锚定计算。服务器承担的是语义计算的功能,手机本地承担的是语用计算的功能。由此带来一个商业模式的根本性变化:每个人由于手机上LBS、支付卡等数据不同,移动搜索对每个人呈现的结果不同。
举例来说,同是输入“苹果的价格”,以前的桌面搜索对每个人返回的结果是一样的,不能做到个性化。但将来的移动搜索,在返回结果前,首先要与储存在各人手机上的信息进行锚定,进行两点交互计算,以匹配出因人而异的结果。对一个LBS显示经常在果园劳作的果农来说,苹果指的是吃的苹果;而对一个浏览记录、支付记录、SNS记录中最近总在讨论苹果公司产品的白领来说,苹果指的是苹果最新产品。
同样,对于广告来说,原来非个性化的广告,可能把牙膏广告不加区分地发送给年轻人和牙齿掉光的老人。将来一对一的广告,可能根据手机支付记录里显示的牙膏购买时间、频度、种类,将广告只投放给需要的个人。
生活方式设计师的出现
大数据与语料行业、语用搜索(或叫情境搜索、上下文锚定搜索)结合,将使AaaS从一种数据挖掘业务,发展成一个数据分析行业,进而形成多个一对一的个人咨询行业。AaaS的一个基本作用,就是在个人数据采矿业(如移动搜索引擎业、移动SNS业、LBS业等)基础上,发展成数据加工业(如个人统计分析业、个人数据咨询业)等。
戴森在多年前出版的《2.0》这本书中预言的生活方式设计师这种行业集群,将成为现实。我们可以想象几千种生活方式设计师都是什么,如皮鞋咨询师(还可细分为雪地靴顾问、高跟鞋顾问等等无穷无尽)、配饰设计师、自助游设计师、晚会设计师、养猫顾问……等等。
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承担这种工作。无非是象帮助你的朋友选衣服、挑男(女)朋友、推荐话剧……那样,给网上陌生的朋友出主意,用2.0的方式“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假设一个场景:你昨天在摊上买一双皮鞋,回家一试,鞋帮掉了。你可能因此成为关于这双鞋的生活方式设计师。因为你可以告诉所有将去LBS锁定的同一个经纬点,向同一个货主买同样鞋的人:“我昨天受骗了,不要买这双鞋”。你怎么能告诉川流不息的经过这个摊位的其他人呢?只要有这样一个应用(实际就是一个小产业),提供一种服务,让每个人利用LBS定位面前的摊位,打开微信视频,花一元钱查看有没有受骗上当者,或查看上一个受骗者提供的音像证据和文字,你就可以决定买还是不买。当然,不用LBS,你也可以用视频搜索或照片匹配技术,把同一个贷主在不同场合的诚信表现记录下来,供下一位顾客购物提供参考信息。
当然,真正的生活方式设计师可能提供更有价值的服务。比如,在人人帮助人人的模式下,由一位比较有品味的业余时装专家,为一位出席舞会的女士,在众多名牌中,挑选一套流行的时装。要想做好这项工作,除了专家有专门知识和兴趣投入外,最重要是了解这位女士的与众不同之处,这种了解程度最好能达到发小的水平。假设大数据足够发达,可以从FACEBOOK的时间轴中调用数据,产业链可能由几个产业构成,首先应该是原数据处理业,为了保护个人隐私,原数据不应外泄,因此读到的应是加工过滤后的数据。其次也许应该是统计分析业,对数据进行数量分析,找出这个人的行为规律和特点。随后可能是个人咨询操作系统,通过API将数据分别引向不同行业门类的咨询应用(APP)。最后才是以众包方式将适合的生活方式设计师找出来,进行供求匹配,提供一对一服务。这位被选出的生活方式设计师,之所以可以为素不相识的陌生人提供个性化服务,是因为在整个产业链的帮助下,可以在0.1秒内,获得某个匿名机主的整个地球行踪分析,一生支付记录分析,一生交友行为链路统计等,特别是跟舞会有关的信息的特征值分析,从而瞬间地临时成为她的“发小”,就象可以同她手挽手一起逛商场的儿时密友那样,为她提供知根知底的贴心服务,并在挑完衣服后马上人间消失,并不真正进入她的私密生活。
WEB3.0:感应式应用
移动互联网一旦发展成熟,还有一种变化趋势也值得重视。这就是平台型应用,转向感应式应用。
现有的互联网应用,多是基于不同操作系统、不同中间件、不同应用平台分发的应用,在技术上称之为原生应用。随着HTML5的成熟,WEB 应用将流行起来。WEB应用与现在的平台应用相比,一个重要的不同是它可能不象现在这样依赖各种各样的平台,不是由平台作为中心聚合应用,而是各种离散的应用(例如微博、微信上的应用)自动根据内容产生感应。
比如,不同的个人,在自己的手机微信中,不约而同地谈起国安的某场球,其中有人的支付记录中显示购买过国安队服,另一个的LBS显示他正在国安主场看球,感应式应用可以以“国安俱乐部”为主题,将这些人临时地聚合在一起,聊完就散。这些人可能过一会儿又围绕新的主题,同完全不同的另一群人聚合在一起。在这个场景里,聚合应用的是主题,而不是哪个商城、哪个SNS平台。
点对点的口碑营销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点对点应用。网络将由小世界网络,按照六度空间,向大世界世络扩展。这种机制很像P2P的机制,就是节点与节点不通过服务器,以拓扑结构彼此之间进行直接的交互。自组织、自协调地快聚快散。
最后,我想给大家推荐一本书,这就是苏萌、柏林森、周涛的《个性化商业的未来》。其中写道:“要做到真正的个性化并非易事。收集并处理某一领域内的消费者的个体行为数据只是个开始,我们需要打通消费者在多个领域(比如购物、资讯、交友、娱乐等)内的数据,将这些数据整合起来才能构建消费者全面的兴趣图谱;我们需要利用群体的智慧为单一消费者提供个性化的解决方案;我们还需要跟踪并迅速学习消费者偏好的变化,并实时地满足他们的个性化需求;我们更需要准确地预测出消费者的新需求,并在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或者不能清楚地表述出某个需求的时候,向他们推荐他们可能想要的商品和服务。”
责任编辑:陈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