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乐器网讯 达能在并购乐百氏后,由于文化融合等方面的缺失,再加上达能采取“拿来主义”,只想依托乐百氏当时渠道优势,还对乐百氏创始团队疑虑且步步架空,乐百氏出现乱局,曾经拥有着乐百氏纯净水和AD钙奶等全国知名大品牌行业领头羊日趋没落,渐无声息。
6月19日,《中国企业报》记者从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获悉,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近日集中公布了一批食品的质量抽查结果,一些国内知名品牌和上海老字号上“黑榜”。在这份榜单中,除“乔家栅”高庄馒头(270克/只)被查出脱氢乙酸、铝残留量超标和“沈大成”黑米糕(热加工)存在菌落总数超标的问题外,更为业界所关注的是,在瓶(桶)饮料水质量抽查中,原为民族本土品牌后投入外资“怀抱”的知名企业乐百氏,其饮用天然矿泉水因铜绿假单胞菌超标而不合格。
据悉,此次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组织相关质检机构对上海市生产领域的瓶(桶)装饮用水产品进行了专项监督抽查,共计抽查产品82批次。在抽查中,乐百氏(广东)饮用水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生产的18.9升乐百氏饮用天然矿泉水被检出铜绿假单胞菌项目不合格,生产日期为2012年1月15日。
本次抽查依据GB8537-2008《饮用天然矿泉水》、GB17324-2003《瓶(桶)装饮用纯净水卫生标准》和GB19298-2003《瓶(桶)装饮用水卫生标准》等相关标准要求,对瓶(桶)装饮用水的下列项目进行了检验:电导率、高锰酸钾消耗量、铅、总砷、铜、亚硝酸盐、四氯化碳、三氯甲烷、游离氯、氰化物、挥发性酚(以苯酚计)、菌落总数、大肠菌群、霉菌和酵母、沙门氏菌、志贺氏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此外,在本次抽查的82批次产品中,实物质量合格81批次,实物质量不合格1批次,不合格项目涉及铜绿假单胞菌,这意味着,仅乐百氏饮用水不合格。
在一个透明化的时代,企业家不仅要重视企业形象的管理,同样必须重视自身形象的建设。企业家的形象与企业形象往往是统一的、互动的,良好的企业家形象能够有力地促进企业形象的提升,企业形象的提升则是构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部分,形象也是一种生产力,企业家是进行个人形象管理的时候了。
影响声誉的事情反过来也会影响到品牌。要判断高盛和英国石油的品牌会受到多么严重的冲击,现在还为时过早,但冲击似乎已不可避免。企业声誉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在透明化的时代,它可以演化成一股力量巨大的浪潮,在特殊的时刻迸发出强大的正面或负面的力量——良好的企业声誉在危机时刻对企业来说是良好的保护伞,糟糕的企业声誉则可能引发危机连锁反应,星星之火终燎原。
质量是品牌的生命之根。品牌的质量不是来自权威部门评出来的“金牌”,“银牌”,也不是所谓的“强生”——这类全球品牌。而是顾客用他们的“货币选票”和他们的信任塑造出来的,优良的品牌质量是品牌赢得顾客忠诚取之不尽的源泉。品牌质量包括品牌本身的质量和体现的质量,是二者的综合体现,品牌本身的质量是由品牌质量所代表的,而品牌体现的质量则是由顾客消费品牌产品所获得的感受或体验来表示。
为什么我们也贯彻国际管理标准,而我们的管理却还是这么没有质量;为什么我们经常考察和引进国外的管理经验,而我们的管理却还是中国特色的低质量。这是为什么,好像很多专家学者也产生过疑惑。然而我们考察一下中国质量人的生存状况,就知道为什么中国质量是这么差的根源。我们都知道:“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却不知道“质量同样还是我们中国人自己的生命”!
全球统计表明:“质量代价”高达企业税前利润的3~5倍。“制造能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绝不是某些经济学家们所谓的“简单装配”。今天的中国,只有坚守“中国制造”的兴国之策。并不失时机地完成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蜕变,方可承担起中华民族崛起之使命,而蜕变成功的关键就在于从“制造数量”向“制造质量”的跨越,也就是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品质”的跨越。质量问题不在于问题的本身,而在于做事情的人,在于做事者的思想和态度。解决质量问题是管理者必须面对的难题之一。质量问题是不可避免的吗?出现质量问题怎么解决?欢迎进入企管专家谭小芳老师的质量管理课程,寻找全面解决方案。
每一个有思想的人,都会认识到产品质量对一个企业的重要性,但是,把产品质量作为企业的一个长期的战略目标来抓的人却并不是很多,很多企业家受暂时、短期的利益所驱使,以次充好,不能保证产品长期使用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经受不住时间的考验,而这样的企业一般只会兴盛几年,便会逐渐走向衰败,甚至灭亡。
目前中国的所有的管理者都面临着同样的“质量问题”——无论你是政府官员或公务员、医院院长或科室主任、大学校长或院系主任,还是科研机构的负责人、电台电视台的负责人、会计师律师事务所的负责人,甚至公园和博物馆的负责人,作为管理者,你都必须要去思考如何提升我们的工作质量、组织管理质量以及个人和家庭生活质量的问题。无论你是否了解质量,是否愿意理解质量,它都时时刻刻影响着你的言行和思维,尤其是你的重大决策!
比如,在八十年代初,海尔集团还是一具濒临倒闭的小集体企业,在总裁张瑞敏的决策下,引进了西德的先进技术,然而,第一批走下生产线的几百台电冰箱都有一个小小的缺陷,这令他极为愤怒,他立即下令把这些所有的电冰箱全部砸掉,一台也不能流向市场,并且张瑞敏带头砸了第一台电冰箱,这一砸惊醒了这些工人的质量意识,严格的管理使得海尔凭借高质量的产品,持续高速地发展,到98年底,海尔品牌的影响力在亚太地区排名第七。试问,国人有几个象张瑞敏这样眼光的人?
管理无处不在,但管理的质量才是关键。毕竟,中国的发展已经进入了由“数量经济”向“质量经济”跨越的阶段,迫切地需要正确的概念、适宜的方法和工具,以及卓有成效的行动。这必将极大地改变人们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甚至是全球经济与政治力量发展的战略格局。历史上尚无这么多人在思考与实践着质量,也似乎表明所谓的“质量世纪”并非虚构。
全球统计表明:“质量代价”高达企业税前利润的3--5倍。“制造能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绝不是某些经济学家们所谓的“简单装配”。今天的中国,只有坚守“中国制造”的兴国之策,并不失时机地完成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蜕变,方可承担起中华民族崛起之使命,而蜕变成功的关键就在于从“制造数量”向“制造质量”的跨越,也就是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品质”的跨越。
我国自建国初期就提出了“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口号。第七次世界质量大会的主题是:“质量第一、永远第一”。社会发展到今天,质量成了热点,成了追求,成了衡量和鉴定一切的总标准。邓小平同志说:“工业生产,包括出口产品,中心是要抓产品质量,把质量摆在第一位”。党的第十三大报告中指出:当前影响经济效益的一个突出问题是,不少企业产品质量低劣,必须认识到一个国家产品质量的好坏,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全民族的素质;一个企业产品质量的好坏,同样反映了这个企业全体职工的素质,也决定了这个企业的生存。
世界先进国家的质量管理范例也多次证明,质量就是竞争力。早在1983年的美国白宫生产力会议上,就开宗明义地确定了质量的概念——“对一个组织的质量衡量方面的管理与其他任何方面的管理并没有什么不同,它包括战略的形成、目标的制定、行动的完善、计划的不断执行以及运用控制系统对信息反馈进行监控并采取的相应行动。”
美国政府明确提出,如果质量仅仅被简单地看作是一种控制系统,那么,它将永远得不到实质上的改进。由此,美国政府大力推行质量管理和政府质量管理,使经济很快就从遭受日本发起的“质量战”打击的低落状态下得到解放并快速发展。美国现代质量管理协会主席哈林顿这样描写过:现在世界上进行着一场第三次世界大战,这不是一场使用枪炮的流血战争,而是一场商业战,这场战争的主要武器就是质量。谁的质量好,谁就能赢得这场战争。可见,质量成了当代追求和竞争的焦点。谭老师概括起来就是:市场竞争实质上就是质量竞争。“市场”实际上也是我们自己设计规划出来的。
通过上海家化农药门的案例,我们完全可以下一个这样的结论:没有质量便没有一切。所谓质量意识,简单地说就是对质量的认识程度,重视程度和作用程度。也就是在生产和经营中完善产品质量以及有关的各种要素的看法和态度。谭小芳老师认为,质量意识能反映一个人的素质,是企业的一种潜力和潜能。同时,也是民族自尊心和社会责任感的结晶。
责任编辑:陈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