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乐器网讯 光明乳业股份有限公司乳品二厂在6月25日进行常规的设备维护保养中,自动阀切换时发生故障导致管道内食品设备清洗用碱水渗入当时流水线上的950ml优倍牛奶中。混入的清洗剂为碱性清洁剂。光明乳业股份有限公司乳品二厂已经开展对问题产品召回工作。人民网06月28日中国乳企一再被爆出质量问题,让国人对国产乳制品的信心急速下滑,从三聚氰胺事件以后,蒙牛伊利几大乳企无一幸免全部深陷其中,就在本月16日,伊利集团就乳粉产品汞含量超标一事发布公告。公告称,公司已于6月13日开始将2011年11月-2012年5月内生产的全优2、3、4段乳粉全部召回,无独有偶,距伊利发布公告短短十天多天后,光明乳业再步伊利的后尘,发布通告召回被渗入碱水的优倍牛奶,而光明乳业针对质量问题给出的解释是在25日进行的常规设备维护保养中,自动阀切换时发生了故障导致的碱水渗入。
通过这一起起的乳业质量事件,让笔者看到的不是技术不达标,而是态度不达标,笔者认为,我国与国际接轨的同时,中国乳业的各种标准都在不断完善,技术也在不断改进,但为什么受到全国人民如此重视的乳品安全问题会成为挥不去的阴霾呢?笔者认为是态度问题,无论是从第一线的生产工人还是到管理层决策层,更甚至到像中国乳协这样的专业协会,都出现了或多或少的态度问题。
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理事长宋昆冈前段时间曾表示,三聚氰胺事件以来,中国乳业经过清理整顿,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目前国产乳制品安全状况是历史最好时期,消费者可以放心购买,但现在伊利乳业和光明乳业都发生了如此严重的质量问题,这不是让乳协打自己的嘴么?像最近这两起事件以后,不知道宋昆冈理事长还敢不敢让自己的孙子喝国产奶,而对于这样盲目自信,是不是态度出了问题呢?像伊利和光明这样的乳业大亨,为什么频频爆出质量门,还是态度问题,如果从董事长到第一线员工都心系百姓饮用安全,无时无刻不注意每个工作环节,相信就不会出现这样的召回事件,笔者认为,假如中国乳业还是没有好的态度转变,那召回的将只是自己亲手送出去的毒产品,而消费者的信心却很难被召回。
全球统计表明:“质量代价”高达企业税前利润的3~5倍。“制造能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绝不是某些经济学家们所谓的“简单装配”。今天的中国,只有坚守“中国制造”的兴国之策。并不失时机地完成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蜕变,方可承担起中华民族崛起之使命,而蜕变成功的关键就在于从“制造数量”向“制造质量”的跨越,也就是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品质”的跨越。质量问题不在于问题的本身,而在于做事情的人,在于做事者的思想和态度。解决质量问题是管理者必须面对的难题之一。质量问题是不可避免的吗?出现质量问题怎么解决?欢迎进入企管专家谭小芳老师的质量管理课程,寻找全面解决方案。
每一个有思想的人,都会认识到产品质量对一个企业的重要性,但是,把产品质量作为企业的一个长期的战略目标来抓的人却并不是很多,很多企业家受暂时、短期的利益所驱使,以次充好,不能保证产品长期使用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经受不住时间的考验,而这样的企业一般只会兴盛几年,便会逐渐走向衰败,甚至灭亡。
目前中国的所有的管理者都面临着同样的“质量问题”——无论你是政府官员或公务员、医院院长或科室主任、大学校长或院系主任,还是科研机构的负责人、电台电视台的负责人、会计师律师事务所的负责人,甚至公园和博物馆的负责人,作为管理者,你都必须要去思考如何提升我们的工作质量、组织管理质量以及个人和家庭生活质量的问题。无论你是否了解质量,是否愿意理解质量,它都时时刻刻影响着你的言行和思维,尤其是你的重大决策!
比如,在八十年代初,海尔集团还是一具濒临倒闭的小集体企业,在总裁张瑞敏的决策下,引进了西德的先进技术,然而,第一批走下生产线的几百台电冰箱都有一个小小的缺陷,这令他极为愤怒,他立即下令把这些所有的电冰箱全部砸掉,一台也不能流向市场,并且张瑞敏带头砸了第一台电冰箱,这一砸惊醒了这些工人的质量意识,严格的管理使得海尔凭借高质量的产品,持续高速地发展,到98年底,海尔品牌的影响力在亚太地区排名第七。试问,国人有几个象张瑞敏这样眼光的人?
管理无处不在,但管理的质量才是关键。毕竟,中国的发展已经进入了由“数量经济”向“质量经济”跨越的阶段,迫切地需要正确的概念、适宜的方法和工具,以及卓有成效的行动。这必将极大地改变人们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甚至是全球经济与政治力量发展的战略格局。历史上尚无这么多人在思考与实践着质量,也似乎表明所谓的“质量世纪”并非虚构。
全球统计表明:“质量代价”高达企业税前利润的3--5倍。“制造能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绝不是某些经济学家们所谓的“简单装配”。今天的中国,只有坚守“中国制造”的兴国之策,并不失时机地完成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蜕变,方可承担起中华民族崛起之使命,而蜕变成功的关键就在于从“制造数量”向“制造质量”的跨越,也就是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品质”的跨越。
“工厂把发霉的火腿切碎填入香肠;工人们在肉腚上走来走去并随地吐痰;毒死的老鼠被掺进绞肉机;洗过手的水被配制成调料……”大概在一百多年前美国总统罗斯福在白宫享受他的早餐时,读到了上述这样一段令人作呕的描述,结果罗斯福一跃而起,吐出口中的剩余食物,又把盘中的半截香肠用力地抛出窗外。此后,美国人开始意识到质量管理的重要性。
美国全球知名品牌美国强生再陷质量门,这次出问题的竟然是全世界婴幼儿都普遍使用的美林、泰诺林等药品。原因是该公司宾夕法尼亚州的一家药厂发现了大量灰尘和受污染成分,导致这些药物质量不符合标准。强生公司近日发表声明,以产品质量不能完全达标为由,宣布在12个国家和地区召回婴幼儿用感冒退烧药泰诺林、美林、抗过敏药仙特明及可他敏等40多种非处方药。今天,企管专家谭小芳老师围绕产品质量展开以下的话题。
质量是品牌的生命之根。谭老师之前的讲座多次讲过,品牌的质量不是来自权威部门评出来的“金牌”,“银牌”,也不是所谓的“强生”——这类全球品牌。而是顾客用他们的“货币选票”和他们的信任塑造出来的,优良的品牌质量是品牌赢得顾客忠诚取之不尽的源泉。品牌质量包括品牌本身的质量和体现的质量,是二者的综合体现,品牌本身的质量是由品牌质量所代表的,而品牌体现的质量则是由顾客消费品牌产品所获得的感受或体验来表示。
我国自建国初期就提出了“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口号。第七次世界质量大会的主题是:“质量第一、永远第一”。社会发展到今天,质量成了热点,成了追求,成了衡量和鉴定一切的总标准。邓小平同志说:“工业生产,包括出口产品,中心是要抓产品质量,把质量摆在第一位”。党的第十三大报告中指出:当前影响经济效益的一个突出问题是,不少企业产品质量低劣,必须认识到一个国家产品质量的好坏,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全民族的素质;一个企业产品质量的好坏,同样反映了这个企业全体职工的素质,也决定了这个企业的生存。
世界先进国家的质量管理范例也多次证明,质量就是竞争力。早在1983年的美国白宫生产力会议上,就开宗明义地确定了质量的概念——“对一个组织的质量衡量方面的管理与其他任何方面的管理并没有什么不同,它包括战略的形成、目标的制定、行动的完善、计划的不断执行以及运用控制系统对信息反馈进行监控并采取的相应行动。”
美国政府明确提出,如果质量仅仅被简单地看作是一种控制系统,那么,它将永远得不到实质上的改进。由此,美国政府大力推行质量管理和政府质量管理,使经济很快就从遭受日本发起的“质量战”打击的低落状态下得到解放并快速发展。美国现代质量管理协会主席哈林顿这样描写过:现在世界上进行着一场第三次世界大战,这不是一场使用枪炮的流血战争,而是一场商业战,这场战争的主要武器就是质量。谁的质量好,谁就能赢得这场战争。可见,质量成了当代追求和竞争的焦点。谭老师概括起来就是:市场竞争实质上就是质量竞争。“市场”实际上也是我们自己设计规划出来的。
谭老师曾在北京北四环路南边的小商铺前看到一个醒目的广告牌——“德国品质,绝对放心,日本原装,品质保障”,对自己震动很大。而最近在超市里看到大家在乳制品面前挑挑拣拣,拿起来、放下,又拿起,再放下。而这次强生质量门事件后,大家在婴幼儿药品、婴幼儿用品前也会挑挑拣拣,拿起来、放下,又拿起,再放下。显然,在消费者的心目中,质量是信任的标志和诚信的象征。这恰恰触及到中国制造的软肋,同时,也从中透照出“中国品质”的发展方向。
我通过强生质量门谈质量,也许很多人要吐口水,又是质量!似乎这件事很简单,已经做得很好了。实际情况怎样呢?这次跨国企业也出了问题,我们国内企业不要不以为然!看似简单的事情往往不简单,你敢说你的产品100%没有质量问题,或者你敢保证你今后绝对不出质量问题吗?恐怕没有人敢打包票。既然如此,就要虚心做事,把有关产品质量的事项抓好、做好,把质量风险降到最低。
通过强生的案例,我们完全可以下一个这样的结论:没有质量便没有一切。所谓质量意识,简单地说就是对质量的认识程度,重视程度和作用程度。也就是在生产和经营中完善产品质量以及有关的各种要素的看法和态度。谭小芳老师认为,质量意识能反映一个人的素质,是企业的一种潜力和潜能。同时,也是民族自尊心和社会责任感的结晶。
通过强生的质量门案例,——别的跨国应该得到应有的重视。但有的跨国企业就做的不错。比如ABB(中国)电力产品部负责人说道:“我们要向公众更好地传递一个信息,那就是ABB(中国)就是本地企业。公众将熟悉这一点,就好像了解我们ABB有最好的质量和服务一样。”我们拿什么去面对世界?是廉价的劳动力?是资源的耗竭?还是环境的破坏?不!绝对不是这些!这些类似的情况也绝对不允许在中国发生!那么,我们需要什么?我们需要的是信心!我们需要的是决心!我们需要的是“中国质量”!让全世界人们都从心里信服的“中国质量”!最后,谭小芳老师呼吁:
让我们一起为“中国质量”呐喊!
让我们一起为“中国质量”加油!
责任编辑:陈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