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之三:信仰的来源不同,决定经营的追求目标
稻盛和夫明确了一点:经营不是不要理性,但理性从属于信仰。在马克斯·韦伯那里,是新教信仰产生了资本主义的理性精神,而在稻盛和夫这里,是经营理性从属于人的信仰。稻盛的这种信仰,不仅来自于佛教,而且来自于生活。这就是他反复强调的“作为人,何谓正确”的追问。所以,稻盛和夫要告诉人们的,是在至高无上的理性之上,还有更加至高无上的良心。由于稻盛和夫的入世,所以,他的观点与中国王阳明的心学更为接近。一般人总是从王阳明那里寻找答案,其实敬天爱人正是佛学的“慧”、“善”的本质体现,“慧”是世界观,是对规律的彻悟;“善”是方法论,是做人做事的状态。佛学之根底,无非此二字。
而宋志平的信仰则更多地体现在企业经营追求在于国家利益至上,企业是为中华民族的振兴,打造国际一流企业的这种雄心壮志。在激烈的变化形势之下,宋志平的观点是一定要弄清重要的是“谁”、“为什么”这两个问题。首先要确定自己是“谁”,要达到怎样的目标和如何达到这样的目标;其次是“为什么”。他认为作为一家央企,中国建材集团应确立排头兵地位,参与国际竞争,应该为股东创造更大效益。同时尽到应有的社会责任和让员工满意。宋志平苦苦思索的是行业与企业的命运和社会责任(见《包容的力量》57页)。因此,宋志平身上出现为国家调整水泥产业结构的大动作,为社会服务的种种善举。宋志平的信仰来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中华民族复兴的理念。
不同之四:社会制度属性不同,决定市场发展道路不同
两个人另外一个不同,就是市场经济的社会制度属性,这与上面提及的内容有一定的因果关系。
市场经济是指以资本为核心,以竞争为动力,以利润为目的,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体系。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高端阶段,是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从1992年之后,社会主义中国也引进了市场经济这一理念,并结合国情予以重新理解和改造。
稻盛和夫来自日本,属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并且在他事业加快发展的时候,国家的经济体系已经比较完善、比较成熟了。在日本,国家的公权力很弱,私人发展企业的愿望强烈,绝大部分企业都是私人所有,无论是大企业,还是中小企业。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很多行业都没有领军企业,垄断性低,所以很多企业都能够在战后的30年间崭露头角、从而一鸣惊人。这也就是为什么稻盛和夫创办的两家企业都能很快发展起来,并且进入世界500强的历史背景。这是与稻盛和夫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有关的,两者缺一不可。到了现在,日本再也难以出现这样的人物了。
中国是公权力很强的国家,虽然私人发展企业愿望也很强烈,但相当的私人企业有依托国有企业的愿望。宋志平抓住机遇,把中国建材从新型建材转向水泥生产,把水泥行业迅速做大,正是利用中央企业的政治优势与规模优势,成为行业领军企业,继而使得数百家水泥私营企业加入旗下。而这也是宋志平为什么能使中型企业成为特大型企业,并且成为世界500强的原因。现在中国的建材行业与医药行业,再也难以出现宋志平这样的人物了。
不同之五:管理哲学不同,决定管理对象不同
比较宋志平和稻盛和夫的不同,重要的一点就是管理哲学的不同。一个人的管理哲学,又称为管理思想,是在企业管理活动中,对发生的各种关系的认识和态度的总和,它是由一系列的观念所组成的。由于人们对企业管理中的主要关系的认识存在差异性,因此对企业管理思想的主要内容的认识也存在区别。
稻盛和夫强调“敬天爱人”,强调的是单个个体——人与人的关系,虽然稻盛和夫也强调组织的作用,如阿米巴经营,但是这个经营理念更强调的是发挥人的作用。20世纪60年代,稻盛和夫提出了“全员参与的经营”理念,就是全员具有共同的思想基础,彼此理解。如果工人只考虑工人的得失,经营者也只考虑自己的利害,双方像平行线一样永不相交,什么问题都无法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