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乐器网讯 工作的饱和不饱和的前提是该岗位存在的合理性,岗位存在的合理性的基础是该存在的必要性,必要性则是要完成某项工作所必须做的动作和事情,即事情需要人力去解决以达到期望目的的必然性。因此岗位的必要性需要考虑事情的必要性,以及在事情处理过程中的人力的必要性,需要人力的事情的必要性是第一基础,人力因素的考量是第二基础,基于对事的分解得到了分工的基础,基于对“人”的能力的评估使得岗位设立有了现实的依托,当然对“人”的能力需要有一定的扩展性和概括性,不能再局限于个体,因为针对特定的事而言,人的能力在特定事情上的表现有较大的差异,因此在进行岗位设计时需要考虑相对一般的情况,这个一般是在当时的社会人文环境下,一般人所应该具有的能力素质。
首先要充分考虑岗位存在的必要性,即其存在的理由有其唯一性、不可替代性,相对明确而独立。这个明确性和唯一性的基本判断依据即是企业商业模式下所界定关键业务流程,因为业务流程使得企业实现了从资源输入到结果输出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企业完成了价值的创造,岗位设置的目的即是为了明确这一转换过程中的具体任务的负责主体,岗位职能的整合即涵盖了企业在价值创造中所需完成的各类事务。因此岗位的必要性在于该岗位所负责的事务对于企业而言,是必须要存在的,必须要处理的。
其次是考虑岗位编制的合理性,岗位编制的合理性从客观的角度需要考虑岗位本身所包含职能的范围和所完成工作所要求的深度,以及该岗位可利用人员的知识技能水平,因为岗位是一系列针对企业而言必须要完成的事务的责任主体,是对企业所要完成的部分事务的集合,基于常规性的分工而不再进行无限制的进一步分析,但在具体设置该岗位的编制时,可以结合该岗位所负责的事务进行针对性的进一步划分,使得该岗位的人员设置有一定的合理的、相对明确的依据,当然也可以由该岗位的具体员工进行协调,对于具体的编制设计,对于一线岗位而言,由于受到外部物理环境、设施的约束,其岗位设置有其直接可以参照的现实依据,因此一般不会有什么异议,而对于知识型工作者而言,由于工作范围和工作产出的弹性较大,因此其编制设计的尺度也不好把握,与可获得人员的知识技能水平有一定的相关性,对于知识型工作者而言,由于其知识、经验、创造性与个体相关性较大,因此以一抵十,以一敌百都是可能存在的,因此需考虑可获得人员的知识技能水平,在考虑外部一般性员工的基础上在结合所要完成的事务要求,设立相对合理的编制,其合理性表现出在相对可控的时间内能够产出基本可以接受的工作结果。
在考量了岗位设置的必要性和编制设置的合理性之后,然后在进行工作饱和度分析,饱和度分析本身是对前面两个步骤的验证,对于相对负责相对不确定事务的岗位而言,其直观上工作饱和度较低并不成为一个问题,因为其工作面临着较大的不确定性、较大的弹性,因此为了能够有效应对这种不确定性,其需要大量的学习准备时间,某种意义上像国家的军队一样,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不能因为九百九十九天没有事情,就否定了军队存在的价值,当然应该尽量设计一些制度和规则,去显性化其为了应对这种不确定性而做出的努力和准备,比如说设置相对的学习计划和训练项目等,正如军队的操练一样,像工厂的安全管理就与上面所说的比较类似。而对于所负责的工作本身不确定性不是很大,但是发生的频率相对较低,则可考虑一专多能,使得这些岗位的员工能够在空闲时间去从事一些具备其他价值的工作,当然这样的安排可能涉及到岗位的职能调整或者在人员设置的兼职设计,对于企业而言,兼职毕竟只能作为一种临时性设计,如果长期来做,则不如直接进行岗位职能的调整,将兼职岗位的职能进行合并,直接统合为一个岗位。
像工厂的统计职能就与上述所说的比较类似,不过这种整合还必须考虑岗位职能的专业性,以及为了达到这种专业性所需要付出的努力的程度,因为这种整合本身就是一种对专业分工的否定。
工作饱和度分析是直接从现实出发来印证各类岗位以及编制设置的必要性依据和合理性依据,前者是从源头出发,层层引申到期望得到相对合理的现实,后者则是从现实出发,通过验证本身存在的合理性去归集其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依据,不过问题在于,如果只出现实出发,容易沉溺于现实细节之中而无法看到整体的图景,因此先以系统考虑,然后在对重点的有异议的岗位进行归纳分析,这样既可以保持对整体图景的把握,不致于陷入到细节之中,又可以针对特定的细节进行深入分析,以印证和完善企业的整体设置情况。如此方可以简化工作,提升效率。
责任编辑:刘洪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