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我们伟大祖国的六十周年华诞。作为与共和国同龄的北京星海钢琴集团有限公司,至今也已经走过了整整六十年的风雨历程。半个多世纪前,中国人自己生产的第一架钢琴就在这里诞生,“星海”从此成为了国人心目中钢琴的代名词。本刊《60华章•与共和国同龄》系列报道组的记者专程采访了北京星海钢琴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赵惠臣,请他为我们讲述星海的故事。
星海钢琴集团董事长赵惠臣
记者:星海钢琴在中国的北方,尤其是北京人的印象里曾经是中国钢琴制造业的象征。星海创造了辉煌的过去,是与共和国同龄的乐器制造企业龙头企业,您能为我们回顾这六十年来星海的创业历程吗?
赵惠臣:1949年6月1日,从延安鲁艺走出来的一批文艺战士,在刚刚和平解放的北京城,组建了一个隶属于华北人民文工团、专门从事乐器制作的专业团体---人民艺术服务社,这就是新中国第一家乐器工厂。此后,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企业陆续更名为“新中国乐器工厂”、“北京市乐器厂”、“北京乐器总厂”,直至现在的“北京星海钢琴集团有限公司”。
伴随着共和国的脚步,星海钢琴集团公司经历了60个风雨春秋,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进程中,星海事业风采如歌,不断创造了许许多多乐器工业的“中国第一”。这不仅是中国乐器工业的骄傲和辉煌,更是星海人的骄傲和辉煌。
1950年,朱德元帅曾两次视察“星海”,在他的亲切关怀和支持下,星海人克服了许多困难,在很短的时间内就生产出了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台国产钢琴;1954年,中国第一台三角钢琴又在星海人手中诞生;1956年,“星海”把中国人生产的钢琴第一次出口到亚洲和欧洲;1958年,星海人又生产出了中国第一台竖琴;1959年,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指示精神,星海人为刚刚落成的人民大会堂万人大礼堂的舞台量身定做了一台至今世界最大,也是惟一的一台15英尺超大型三角钢琴。现在,这台已具有文物价值的世界钢琴之王,就陈列在人民大会堂的中央大厅里;1962年,星海人以超前的睿智再次走向世界。首先把钢琴的技术标准同世界接轨,统一了88个琴键的设计理念。紧接着,又从德国引进了十几台套,专门加工击弦机的自动化成套设备,使钢琴生产开始走上了机械化、自动化的道路;1985年,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为了尽快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钢琴的渴求,“星海”率先在全国同行业中实施了大规模的生产技术改造,使钢琴年产量从几千台迅速攀升到几万台;1989年,“星海”又加快了改革开放的步伐,第一次在中国的钢琴厂里聘请了外国专家担任技术副厂长和总工程师;紧接着,又于1990年组建了中国第一家合资生产钢琴的专业厂---海资曼钢琴有限公司;1995年,“星海”与日本河合乐器公司签署了生产技术合作协议,由中国人生产的日本名牌钢琴从这里走向世界;同年,在不断积累经验,不断提升生产技能和科技水平之后,“星海”率先在全国同行业中获得了国际质量认证;2001年,“星海”又率先在全国同行业中获得了国际环保认证,成为中国第一家生产乐器的绿色工厂;2003年,星海钢琴又率先获得中国名牌;同年,创建乐器工业园区,又是“星海”走在了时代发展的前列,它标志着“星海”在自身发展的历史上又跨入了一个新的里程碑。近十余年来,星海钢琴集团公司不断被评为北京市先进企业和全国轻工行业先进企业,曾连续十次获得“首都文明单位标兵”、“全国文明单位”和“全国轻工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等称号。中华全国总工会还向“星海”颁发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