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循环
2008年以来银行收入确有大幅扩张,但无法掩盖的一个事实是,银行资产的高速扩张正给金融体系埋下不稳定的隐患。
广东金融学院代院长陆磊总结道,资产扩张至少造成了两大隐忧—一是对资本的极度消耗以及银行资产质量和拨备压力的激增。
陆磊测算,2008年末,银行业资金运用总额为53.8万亿元,2011年11月增至90.6万亿元,增幅达36.8万亿元。按8%资本充足率要求,需要的资本金增量约3万亿元。
实际上,进入2010年,高达数千亿的上市银行一轮又一轮再融资潮成为资本市场萎靡不振的一个重要原因。据不完全统计,仅2010年和2011年两年,上市银行通过配股、发债等形式再融资规模就已再融资达6800多亿元,而目前已拟定计划尚未实施的至少还有2000亿元。
然而,这并不妨碍央企、地方政府、地方国资等形形色色的垄断资本和产业资本对金融资本的厚爱,2010年3月,中国移动以398亿元收购浦发银行22亿新股,成为浦发第二大股东堪称其中的杰作。
值得一提的是,在资金面如此紧张的情况下,仍有部分制造业企业如华泰汽车,出现在了认购银行股权的名单中。
无独有偶,部分未上市的城商行股份同样自去年以来持续受到热捧。包括大唐在内的一批制造业央企以及当地的政府投资平台,纷纷大手笔入股城商行。2011年底,大唐集团斥资14.1亿入股富滇银行,成为富滇银行并列第一大股东。
“大家现在都知道银行是个金娃娃。地方政府也想方设法要攥在自己手里,一些实业企业也想把这个作为产业金融混合发展的跳板。”一位西南地区城商行高管对城商行的入股热潮做出如此评价。
“银行的利润高了,就会获得更多资本的青睐,从而吸引更多的资金流向银行体系,尤其是一些产业资本流向银行系统;而另一方面,银行在信贷增量有限的情况下,就可能通过一些渠道将资金投向信托或者其他虚拟经济领域,‘以钱炒钱’。”一位股份制商业银行研究部门负责人分析称,这样的发展路径“基本就和实业经济没什么关联了”。
而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确保资金投向实体经济,坚决抑制社会资本脱实向虚、以钱炒钱,防止虚拟经济过度自我循环和膨胀,防止出现产业空心化现象。
高盈利不可持续
高层的话说,过去几年,做大做强的思路被强化了,“只有做大做强才能生存”,但资产规模不可能年年20%至40%地扩张下去。
同时,进入2010年后,外界不断掀起的有关利率市场化的呼声,也在挑战着中国银行业赖以生存的另一制度性保障—存贷款利差。
央行行长周小川1月7日接受中央媒体采访时也表示,目前已经基本具备了利率市场化的条件,随着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和成功上市,金融机构的软约束和不公平竞争问题正逐步得到解决,利率市场化改革有条件进一步推进。
令人遗憾的是,刚刚结束的第四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推进利率市场化”的提议并未出现在最终报告中。
不过,包括农行和建行两大掌门人蒋超良和王洪章对利率市场化仍然持谨慎态度,借用一位银行高管的话说,在银行产权大部分属于国有的背景下,一旦快速推进利率市场化,银行竞争起来会更加不计成本,“会血拼的,短期内金融机构,特别是大型商业银行主要盈利还是来自于利差收入。如果破产机制没有建立起来,冒然放开市场准入,会有很大道德风险。”
然而,利差保护这种短期内为银行厚利奠定基础的制度性保障,实际上也为银行未来持续健康的发展之路留下阴影。“必须看到在垄断条件下,商业银行毫无竞争压力,以至于轻视业务创新,固步自封。”摩山投资有限公司CEO严骏伟表示,“这使得目前国内银行金融产品和业务创新的进程相对迟缓。新的业务增长点也未能尽快得到发掘。”
不过许多业界和学界人士认为,利率市场化本身并非能真正解决银行和企业在贷款利率问题上的不平等博弈。交通银行发展研究部唐建伟博士指出,在众多实现利率市场化的国家,“存贷款利差仍然是存在的,只不过可能利差的幅度会稍小一些。因为利差始终是现代商业银行的基础。”
一位国有行内部人员更指,利差不是关键,关键还在于我国银行体系的过高的准入门槛。“对于银行牌照的严格控制,事实上形成了银行的垄断地位。而这种垄断地位只要存在,利率市场化非但不能把贷款利息降下来,甚至可能因为银行间形成默契,而把贷款价格合理合法地推到一个更高的水平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