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乐器网讯 大众点评网的CEO张涛不太习惯面对镜头,尽管他是一个创业超过8年的互联网老兵。
过去的8年里,张涛很低调,也享受着将一个小生意扎扎实实地做大的过程,只不过,他自己也没有料到,在2011年年末整个电商和团购行业遭遇资本寒流哀鸿遍野之时,自己的公司却开始被同行、VC和媒体密集地关注、谈论和研究,外界看待他们的目光一如当初发现团购机会时惊喜而兴奋。
这种密集的关注并非没有道理。2011年10月,大众点评网被清科等70多家VC评为“年度最具投资价值公司”;截至2011年末,大众点评手机客户端的独立用户量超过1800万,与新浪微博,手机QQ一起成为很多智能手机的标配应用;而在团购领域,尽管并非最早进入和跑得最快,大众点评团已经成为目前少有的几家现金流健康且口碑良好的团购网站;而更关键的是,大众点评网平台上庞大的用户量对和线下商户的极大影响,截至2011年第4季度,大众点评月活跃用户超过4200万,点评数量近2000万条,平台收录商户超过150万,甚至很多小店会把大众点评的商户简介、用户点评装裱起来,作为招牌放在门口招揽顾客。
其实,就在半年之前,大众点评网还是一家不那么显眼的互联网企业,因为彼时的中国互联网处处都充满着喧嚣和热点。
那个时候,媒体对动辄千万美元的融资根本见怪不怪,京东、凡客这样上亿美元的大手笔才能真正吸引他们的眼球;投资人总是有出席不完的会议和演讲,会场上和私下里随处可见人们在谈论LBS和O2O这些舶来的概念;诸多创业企业的CEO们更是乐于让自己成为焦点享受站在聚光灯下的感觉,甚至在《职来职往》、《非你莫属》这样娱乐化的大型招聘真人秀中,来自互联网公司的高管们都能轻而易举地占据嘉宾席的半壁江山。
相比之下,大众点评网却显得一点也不新潮和时尚,即使是他们2011年4月获得1亿美元的第三轮融资,也只是在公司的一间会议室中开的发布会——与圈内诸多同行相比,投身互联网8年的张涛看起来似乎根本不懂得如何制造热点,吸引眼球和拿概念说事儿。
不过,那些曾经的热闹和喧嚣就像一场浮华的筵席随着资本寒潮的到来而曲终人散,当冬天来到的时候人们才忽然发现,曾经如何的人前风光都比不上夯实地基后的稳健增长。商业就是这样,一家公司最终能够成就什么,总是离不开其对基本价值层面的把握和考量。
匍匐前进这8年
要理解大众点评网这家公司,就不能撇开它的创始人和CEO张涛。
在中国互联网企业的CEO中,张涛是个看起来不那么充满互联网基因的人。
他是一个身材并不高挑的上海中年男人,衬衫外面套着一件羊毛背心,看起来足够稳重但却说不上时尚,站在镜头面前时还会显得有些不自在;尽管外界总将大众点评网比作是中国的Yelp、Groupon加Foursquare,但是张涛却并不热衷清谈这些概念,他不喜欢用互联网的光环包装自己,而是更愿意把大众点评看作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生意——用他的话说,和开餐馆、办工厂没什么两样。
张涛从小在上海的商业文化熏陶下长大,毕业于美国沃顿商学院,回国之前服务于一家美国IT咨询公司ERP部门。2003年,当他决定回到上海创办大众点评网的时候已经在美国学习工作10年之久,创业之于他其实源自于最初对寻找美食的爱好。
早年的经历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后来张涛创业的路径,或许是实现了财务自由之后再选择去创业让张涛身上有着一种年轻创业者们最难具备的从容和足够的耐心;而在上海的商业文化下长大并在美国受到过10年的互联网历练也让他更加清晰地知道生意的本质是什么;这种气质也奠定了大众点评网这家公司在之后8年里的基调。
现在回头来看,张涛当初的创业想法实在是简单。
张涛是一个讲究生活品位和情调的人,回国后发现即便是上海吃来吃去总是那么几家饭店,联想到在美国时曾见到的关于饭馆的索引指南,2003年,张涛就开始尝试通过用户的点评把饭馆信息搬到互联网上。
那个时候做这件事情在全球范围内都没有先例。直到2004年,被戏称为美国的“大众点评网”的Yelp才在旧金山创立。在互联网远未普及的2003年,利用网络来做做商户点评还是一件摸着石头过河的事情。
最初还只是一种尝试,因为中国人性格上的内敛和那个时期网民结构偏年轻,连张涛自己都不确定这种模式能不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