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清科数据统计,目前国内PE退出案例超过九成最终是通过IPO上市。而要完成这个关键的“惊险一跃”,发审委是绕不过的关口。
根据证监会今年新政预披露提前公布的数据,正在证监会上市申报流程中的企业高达515家,其中主板市场295家,创业板市场220家。
“就像一条通往金库的道路,却只有一条窄门。”一位曾投资多家上市企业的PE合伙人说,“那么多人都想过去,眼看着别人进去发财了,你会想不到贿赂一下守卫吗?”
拥有放行权力的发审委必然存有巨大的寻租空间。至少在PE圈里,“搞定”发审委成为笼络企业、突击入股的重要一招,有时候甚至成为核心竞争力。
“我们投的企业大部分在浙江以及周边,为什么要经常飞北京?”一位浙江PE合伙人称,“最重要的是陪一些熟人吃吃饭,把企业引荐给他们。”
“我们实际上也不大想。因为PE从入股到上市,至少应该会有两三年的周期,两年以后,我们见的那个人还有决定权吗?但形势逼人,没有办法。”前述浙江PE合伙人这样讲。
如何让企业接受你的资金而不接受别人的?为什么你出的价格比别人更低?这都需要理由。“拥有‘会’里的资源是非常重要的。”他说。
每一家拟上市的公司,都成为众人“围猎”的香饽饽。“让那些有证监会资源或者号称有证监会资源的机构入股并不罕见。”一位浙江地区PE投资经理说。他的矛头更是指向一家著名的浙江地区已经上市的婴童企业。
“这家企业有15家以上PE入股,老板可能管得过来吗?”他说,“开个会会议室都坐不下。”
这些入股的PE可以分为三种,一种是券商的直投公司,这是公关证监会的资源;一种是有地方政府关系的投资公司,大领导、工商税务都得照顾到;第三类是海外投资公司。
“一家早就打算好在国内上市的企业,为什么要弄一个海外架构的PE?只能说是防止别人查到它的最终控制人,谁也不知道它跟哪些人有关系。”他说。“引入太多PE没法平衡,最后创始人在上市成功后没多久就不得不匆匆称病引退。”
实际上,更有一些低调的PE采取了更为隐秘的方法。譬如在上市前三年进入,在为企业铺展人脉扫除上市障碍之后,通过种种方式把股权卖给其他公司,再通过投行包装,刻意淡化痕迹。“甚至可以做到不留痕迹。” 前述浙江PE合伙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