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不要小看和‘会里的人士’吃一顿饭的价值。虽然是发审委在审查企业的IPO,但是从递交IPO申请的排队,到发审委委员的安排,甚至到他们审查尺度的宽严,我们帮企业找到的内部人士能发挥作用。”这位媒介总监声称,“不过按照这些人士在‘会里’的级别不同,我们收的中介费也不同。这个是明码标价,最低的是50万。至于人的身份,在见面以前连企业我们也不会让他们知道,规矩是饭前先付一半,吃了饭确认无误,再付剩下的钱。”
而这位总监也反复强调,他们“只负责安排见面吃饭”,“餐叙时说什么做什么,和公关没关系”,“算是很规矩的”。他称,路子更野的不仅安排和“会里的人”见面,还可以安排和发审委成员见面,并安排代为收钱,“吃一顿饭最少两三百万。这个违法了,我们不会干。”
至于为企业设计在发审委过会“现场公关方案”,据这位总监介绍,这可算是关于IPO的新兴公关服务。“一个企业再有发展潜力,再有融资理由,人家不通过你有什么办法,尤其是处于可过可不过边缘的企业。但发审委委员也是人,很多时候过不过也是一念之间的事情。所以现场煽煽情、流流眼泪或者编个悲惨故事,往往都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除了台面上的大公司,发审制度也养活了一大批不显山不露水的小财经公关公司,而这些公司的实际控制人有不少都和会里内部人士有密切关联。”一位知情人士证实,此前曾被一位记者指责“设计陷害媒体人士以阻止企业负面新闻发稿”的财经公关公司,其负责人的配偶确为证监会内部人士。
“日常营销时就把和证监会的关系当作卖点,这很有可能让发审委睁只眼闭只眼。”这位知情人士表示,不管公司的业务人员是不是吹牛,这种联系总能让人相信。
地方“保驾”
值得一提的是,上市给地方政府带来的巨大政绩,以及使用内幕信息牟利的便利,也使得部分地方政府官员成为发审委利益链条上重要的组成部分。
近年来,为了帮助本地企业成功上市,不少政府纷纷组建上市办公室,为企业上市大开方便之门,在财税政策上亦给予特事特办,也时常发函给证监会以压力。甚至有的地方政府还透过驻京机构,打通关系试图对证监会发审委施加影响。
一位曾参与一家矿业企业上市的公关公司内部人士就提到,在这家矿业企业拟IPO阶段,企业所在地政府甚至专门派出市委常委级别的官员到京,与公关公司一起为企业“保驾”。“要是论行政级别,证监会的很多官员都比这位市委常委要低,但这位官员却是一改官场规矩,不仅把相关部会跑了一遍,甚至还专程拜访了证监会的几位处级干部。证监会那边的压力可想而知。”
地方政府对于当地企业上市的积极参与,掌控金融资源是其中重要的考量因素。前述公关人士就表示,在不少地方政府眼中,核准制对企业上市形成的高门槛,使得上市企业往往具有相当可观的融资能力。故而上市公司往往是其开发重大项目、处理国企改制乃至缓解财政压力的重要辅助工具。
“例如那家矿业公司之所以会受到当地政府如此重视,一方面是为了政绩,另一方面是当地政府想在企业上市后,由这家企业将当地一些资不抵债的国有厂矿接过去。”这位公关人士表示,“那位当地领导就跟我说,这样的企业扔给上市公司是万全之策,大不了上市公司再从市场上融点钱。而政府出面搞贷款来处理这些老国企可就麻烦了。”
不过一位PE人士则指出,地方官员热衷于为企业IPO“保驾护航”,常常也是因为有个人利益牵涉其中。“中部有家质量不错的企业,上市前非要对股权解构进行清理,引入一家成立不久的投资公司作为控股股东。我们当时都觉得很奇怪,查工商资料也没有太多信息,最后才了解到这投资公司是为企业高管和当地部分官员代持股份。而当地政府在上市过程中也几乎动用了一切政治资源,从省级发改委到证监会一路公关,其中动力可想而知。”
不仅是上市本身,在上市后这些企业亦可为地方官员创造的利益输送机会。“企业重组或者什么重大业务,都能为地方官员提供内幕交易获利的可能,所以对一些官员而言,帮企业上市就等于挖了一座利益源源不绝的金矿。”
事实上,即使是多年以前上市的一些股票,公司资产质量严重恶化,主营业务多年亏损,濒临退市边缘,亦在地方政府不断财政输血的“保驾护航”下,继续存活于市场中,形成了蔚为壮观的ST股现象。
谁的奶酪?
围绕新股发行核准制以及发审委本身产生的种种乱象,以及寄生链条上各利益主体对发审委功能的扭曲和绑架,早已不是什么新鲜话题。而证监会却始终难以推进对发审委以及新股发行制度的改革,也正与既得利益者的阻挠有着密切关联。
但是,目前发审委寄生利益链上的各方,却并非都对改革持有排斥态度。甄别出谁才是真正的抗拒者,他们抗拒的原因何在?这或是在郭树清惊人一问后,改革者们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这个制度凝结了太多人的利益。”一位PE合伙人讲道,“最大的阻力来自于证监会本身,但证监会内部也有区分”,其中有寻租空间缩小导致的经济利益损失,这主要是中下层官员考虑的,他们是事务的执行者。而上层要考虑到的,是放开审核之后可能造成的阶段性混乱,影响稳定。
一位多次参与A股IPO的资深律师也认为,证监会高层对市场稳定的担忧,在事实上已被少数证监会具体办事人员所“绑架利用”,而这些具体办事人员才是发审委乃至核准制最坚定的捍卫者。“一位证监会低层级官员就讲过,所有人都知道改革的大方向肯定是减少行政审批,这个没理由扭转。但是只要行政审批少了,某些同事的收入肯定会大受影响。至于金融市场的稳定,那就是把领导的话当盾牌。”
除了死守寻租空间的部分证监会官员,坐享高市盈率的部分PE以及其身后若隐若现的资本巨鳄,则构成了反对改革的既得利益者群体中最强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