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此一位立场相对温和的证券业律师表示,“休克疗法恐惧症”并非空穴来风,“即便是要求取消审批制的人士也承认取消之后,证券市场应该会出现下跌”。但他指出,单纯讨论埋葬发改委的“负面效果”有多大,并以此为由倡导渐进路线,意义非常有限。“问题的根源在于,对新股发行制度的改革不应只有证监会一家的努力,不能只有郭树清一个人在呐喊。如果只有证监会单方面的举动,就算是渐进主义,恐怕也会让问题企业找到可乘之机,蒙混过关。”
因此,这位律师认为,证监会的新股发行制度改革,应在立法层面得以配套跟进,“发审委可以取消,但是必须相应地将对保荐人、投行、律师等相关人员在确保上市公司信息真实性方面的法律义务和渎职处罚进行明确和加强。换言之,没了发审委这个守夜人,那么专业机构作为守夜人的权责就必须被强化”,“假如违法成本足够高,那么‘休克疗法’带来的混乱也完全可以被遏制在萌芽状态。”
值得注意的是,在郭树清最新的公开演讲中,他并未回应审批制度的去留,而是把重点转移到了发行制度的改革上。
【离不开的发审委】
和一堆PE投资经理、投行员工聊天,一定不缺八卦。
“某家公司一看,数据水分大得要命,利润都是做出来的,居然有惊无险地过了会”,“一家投行为了顺利过会,专门请风水大师算了主席的幸运色,上会那天,项目组清一色身着主席的幸运色领带”……
每一个人都痛陈权贵在拉项目上对自己的挤压,以及对那些或明或暗宣称自己“会里有人”的羡慕嫉妒恨。但一有机会,他们也会迫不及待地问,“你们记者在北京走动比较多,要是有证监会的关系相互介绍下?”
“我们也没办法,大家都在做,企业还认这个。饭桌上要不敢拍着胸脯吹点牛,项目都拿不下来。”一位PE合伙人向记者大倒苦水。
但当提到取消发审委,几乎所有的PE都异口同声地反对,“这是不行的”。他们给出了很多合乎情理的理由,比如中国目前窗口指导盛行,政策不够完善;证监会缺乏严厉的惩处措施和强有力的检查制度;中国司法还不独立,地方政府容易对证监会施加压力,也容易影响地方政府的判决,又没有与之匹配的集体诉讼制度,证监会贸然改革,会出事的……总之,不能不审。
原本期待投行人士能够表现出与PE界不同的想法。毕竟无论是取消发审委还是把发审委的审核范围变得更窄,都能让投行人员从苦逼的报送材料、补充材料的繁杂劳动中解脱出来。
不过,他们的态度出乎意料,大部分投行人士依然倾向于保留发审委。事实上,他们提出的更多建议是:加强监管、严格保代管理、完善退市制度这个老三套。这背后的逻辑是,随着投行具体审核事项的减少,投行门槛降低,以及相配套的保代注册放松政策,“奇货可居”的投资银行业务或将迎来“拼价格”的时代。
而同时,投行要担负的责任更加重了。服务好会里,上市就能稳赚的机会没有了,现在“要伺候机构投资者和股民”,一位投行员工说。不过也有一些券商乐见其成,它们的特点是规模比较大,销售网络强,未来随着投行业务重要性的下降,销售网络能力越来越受重视,他们有了崛起的机会。
这造就了一种吊诡的格局。在外部股民和专家学者一边倒地要求发审委取消至少职能发生颠覆性变化的时候,实际执行IPO的参与者,从PE到投行到IPO咨询以及财经公关公司,几乎没有一个赞同改革。
在记者的再三追问下,一位PE投资经理说出了自己真实想法,“投行我不敢说。但是PE,全国近一万家PE,有多少期限是五年以上的?中国的LP都想赚快钱,一只存续期总共只有三四年的基金,你不让他‘按证监会上市标准’投,他能保证顺利退出吗?”